Sent to you by ouyang via Google Reader:
看到最近国防科大又在吹嘘所谓天河一号计算机,号称运算速度仅次于"走鹃",成了世界老二。不由得想起了十几年前的国防科大曾经推出的银河系列计算机。银河计算机号称国际先进水平,在圈走了无数钱财后,养活了大批人员,晋升了无数叫兽和官员,盖起了几栋大楼后,最终不了了之。
此次推出的天河就是当年银河的继续,开发者也是同一个部门。只是银河的牌子已经被识破,圈钱不管用了,所以推出天河继续圈。
国内有不停制造概念的传统,比如,当年何炸麻在微粒子方面功勋卓著,仅仅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就推理出"分子以下有原子,原子以下有无子,无子以下有毛子,毛子以下有前子",并号称国际微粒子研究的专家。基于此,我们是否可以推论,当"天河"圈钱圈不下去之后,是否又该推出"无河"、"毛河"、"前河",以及其他可以赚钱的河?
国防科大靠巨型机圈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
经过90年代的初期的人都应该还记得当初推出银河二号计算机的时候,整个社会都帮着吹嘘,在意淫中达到了无数次高潮,这件事情还进入了时事政治的考题。
当时的舆论认为银河出世,中国就已经处于计算机世界先进水平了(插一句,近二十年过去,推出天河的时候,舆论还是这个调调,身段虽然又老了十几年,但渴望高潮如旧,可见认识上本没有什么进步可言)。
其实,在更早的80年代,国防科大推出银河一号的时候,的确是费了很大的心血,加之当时中国科技在文革后的起步,不可谓不是一个创新型产品。据我所知,银河一号和二号也的确是基本上国产的。
而且80年代之所以能够推出银河一号,也和我国的教育体系有关,由于当时不管是清华、北大,还是国防科大,其实在管理上都是计划型的,国防科大的科研能力并不比这几所差很多。此后,地方院校进行了社会化改革,已经市场化了,虽然至今仍然问题无数,但已经比起至今仍然属于军队院校维持集权体制的国防科大强了不少。
90年代后,由于集权体制的落后性,官文化在国防科大比在别的地方显得更加发达,这样的体制已经无法保证科研质量。这时候的银河就已经不是科研力量的象征,而是一种筹码了。
推出了银河一号之后,国防科大获得了大量的经费继续研究,经费增加很快而且有保证,银河也成为了各种评审和晋级的路条。
但到了银河二号,外界舆论的关注达到一次次高潮的时候,其实科研上却已经在走下坡路了。银河一号可能没有商用(我不十分确定),银河二号商用了,卖出了一两台或者几台,据说,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抑或是国家气象局?)买了一台,但问题无数,甚至需要专门的修理队伍驻守,一有问题马上去修。最后,客户发现还是用国外的好,就改成国外的了。国内的东西往往吹得很响,很爱国,但实际上没法用。自然,爱国的背后是利益驱动的,如果不能赚钱,爱国又有什么用?
后来,国防科大又迅速研究出了银河三。银河三影响不大,于是又推出了银河四。可以比较一下,从银河一到银河二用了10年,从银河二到银河三只用了4年,从银河三到银河四只用了两年。
银河四和银河一、二有什么不一样呢?答案是:银河四实际上是购买国外的零件组装的。这就跟汽车一样,主要零部件都是国外的,国内拿张铁皮折几个弯,焊一焊,把零件摆在这个壳子里面,就可以卖了。
和银河二一样,银河四也好像获得了国家的某科技最高奖项,在新闻联播中作为头条播出,也就是说,那几只戴眼镜的母熊猫(不是现在的几位,是以前的)还没有接见外宾,就先播出银河四的消息了,这种待遇十分少见。自然,报道中也充满了国际先进,填补空白等词语,但实际上,当时质疑声已经很大。普遍认为是,银河四已经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了,只不过是拼装机而已。评奖时,评审人员私下里讨论的时候说:只要给我钱,我也可以装出个这玩意儿来,反正就是一个柜子一个柜子往上加呗,没有太多技术含量。
这时候拼的是谁能捞到经费,盖得起大楼,然后升官,至于技术,就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了。另外,关于内部权力斗争则不用再提了,到处都一样。
银河四之后,银河的牌子就算砸了,国家也不再投钱继续做银河五了。说明上面也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由于以前支持过,为了连贯性,奖还是给你颁,但是继续骗钱不行了。
但国防科大由此学会了炒作的功夫。不管在技术上还是政治上,以炒作为主,不干实事,具体例子不举了,但我并非没有例子。
这次推出的天河到底是什么东西?我的了解不如对前面的银河多。但提醒大家几点:这次的天河还是一个柜子加一个柜子装出来的。其中的芯片呢?根据媒体的报道,"这个巨大的机器,由6000个Intel的处理器和5000个ATI的图形加速器组成,重达155吨。"
有关人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购买和组装,但具体的科技含量,的确不好判断。
我们只知道的是,人家开了一场发布会,又请了中国青年报去做了采访。但是稍有媒体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些炒作行为是很容易做到的,只是他们的独角戏而已。
放在4万亿的大背景下,不难想象,这无非又是一个获取经费的噱头,但实质性内容经得起技术检验吗?
目前,从媒体暴露出来的内容,似乎天津某开发部门要用,但大家应该知道,和政府沾边的采购是注重爱国意义和升迁意义,不重视使用意义的。买回来是废铁一堆也不要紧,反正钱不是自己的,而且以后也不会去用。过后,媒体也不会做跟踪报道,一切只在一时。
我想,检验一个的最起码原则就是放到市场上去,有人敢用,而且用得好。从银河以前的记录来看,差得可怕。而鉴于其落后的研究体制,媒体也更应该加以警醒,去质疑这个黑箱背后到底有些什么,能否禁得起市场化的考验,或者只是继续借助什么国家安全、国家战略的大招牌捞钱?即使是考虑国家安全,把大笔的钱投放到一个无法把成果产品化的部门去,生产出无法使用的不安全的东西,不也同样可笑吗?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莫问回程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