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0, 2009

劝学

朋友16岁在市重点中学上高二的弟弟,突然决定休学半年,全家人为此忧虑不堪,朋友更是从深圳飞回老家处理这事,事后问道我如何对待这样的孩子,匆匆写了封邮件回复(下文比原文由增减,主要想说家庭教育的缺失):

 

对于一个在重点中学而且平常成绩考前的学生厌学如果有原因可能是自己、父母、老师对他的期望值压力过大,否则就是推脱之词,这里面应该有更深层的原因。短信里面我给你谈到了一个,不能排除那种可能性。对于老师对自己大部分的学生了解不会太多,父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更多的应该是在自己身边的时候,住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父母了解的也少,他的室友他的好朋友了解的应该更多一些,不知道你都了解到了什么。现在的社会环境变化很多,不能以我们当初的经历来评判现在的孩子所处的环境以及考虑的问题。

 

我当初没考上高中,在家待了半年,下学期才上了几个月,主要是怕丑,复读生和应届生一个班,让人看笑话,你弟弟没有这样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厌学,我觉得应该很好办。我当初数学、外语差,心里也怕这两门功课,一直学不好,努力也不起作用,但是如果现在有机会能让我回到过去,我拼了命也要把这两门学好。为什么?因为这世界居然有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留学的、有的高中毕业就能获得全额奖学金去哈佛、有人大学毕业也能获得全额奖学金,然后就演变民主美国人了,而子二代还有可能入住白宫,而有人只能弄个专科毕业干辛苦的活,做牛做马的过日子,不够怨天尤人,只恨当初自己涉世不深,不知道今天的社会现实的残酷。坦白的讲,上学时的我是及其缺乏相关的常识的,比如对求学之路连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都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谈留学生了,上学只是家里人要求上,自己也就稀里糊涂的上。087月末伊始,WEB上面看了一堆多牛人的blog,发现以前是白活了,想想自己现在和人家的生活,同属80后差距多大。究其根本是当初认识不足,也缺乏基本的常识,才走到了今天的路子。换句话说,如果你弟弟如果想在对现在的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定的规划比如出国留学,拿绿卡,就不会厌学了。当年的我们没有WEB信息闭塞,虽然周遭有人出国或者研究生、博士之类的父母也会拿这些来苦口婆心的举例子让我们好好学习,但是我们不知道人家为何要出国,这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要圆吗?出国需要哪些成绩呢?有哪些方式可以出国呢?学什么好呢?这些疑问父母是解答不了的,我老爸老妈小学都没毕业,哪能知道这些事情。但是现在这些事情我都明白了一点,但是晚了,已经获得了一纸专科学历,国家不允许完成教育的人再去参加高考、再去上大学了。这种常识的缺失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教育缺失的东西太多了这种教育不值得去指责了,但不是每个家庭都具备这种条件的。

上面说的那么多意思就是:学校里的孩子没有社会经历,将这部分缺失的常识由家庭来承担,学校的教育、书本知识是不会告诉他这些的,这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家庭成员的社会经验才是,以前父辈没不具备的这些常识,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一部分了,这部分常识应该教给他,引导他对未来有个积极合理而且清晰的规划和憧憬,这种清晰现有的条件通过你的常识通过WEB完全可以做到比如AI,也是科学家的范畴,但远比科学家要明确,通过WEB搜索也可以知道AI需要哪学基础,这样他才会有动力(最好是出国,这么好的成绩)。

 

另外推荐两本书《我是一只IT小小鸟》、《常识》,前者是20位华人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涯,我一直在读其中两人的blog,他们的回忆也发表在各自的blog上了分别是徐宥(华盛顿大学在读博士,美国人了)和刘未鹏(现在微软中国)其他人的没有看到,也是IT业的牛人,你可以搜索去他们的blog看原文,这本书可以直观大学生涯、自学、成才、选择等诸多事宜,而且别人的经历对自我会有引导作用。梁文道老师的《常识》是本时评的合集,周末去书市买的正在拜读,对于了解中国国情、中国人的思维、国外很有帮助。建议给他买这两本书读读。

 

最后,不知道你思考过没有,为何他只想休学半年,而不是不上学,这里面值得揣摩,也许他有他的打算或者其他考虑。今年吹高考改革,2012年会怎样,我没法判断,也许他休学半年能够躲过第一批的牺牲,也许遇得上,这很难说,不管怎样,把你的工作做到位了,让他自己取舍,他的决定是对是错不是现在评价,而是在将来,好坏对错也许就是他的命了,我信这个。

 

另一个问题就是你的父母,父母的担忧不能过甚,你得多做父母的工作。

 

言不及义,希望能有所用。

PS:后来得知朋友买了推荐的两本书,又推了一本,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看过前期的初稿,发行前笑来老师又重写了部分章节,只因没读最新版的没敢妄荐,很好的一本书,运用心智获得解放,适合各类人群。


--
Best Regards
ouyangzi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