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31, 2009

暴走

0.看蚌病生珠的blog http://caotieou.com/又去了友情链接上面的 鹿 童 | 水源头,林深处 http://www.cicicola.com/blog/index.asp 以及 CD 映像 http://www.cdimages.com.cn/ 狂下了这几位的作品,看他们用镜头细腻的表达自己的认知,格调都不错,当然他们的友情链接上面还有更多的人,也是用镜头在表达自己。恍恍惚惚中的8月,我也觉得自己内心有些肿胀,需要表达,需要释放。
1.听蔡健雅新专辑《若你碰到他》http://www.top100.cn/Product/Product.aspx?ProductID=S0151841000,10首歌曲过完,除了专辑的同名曲《若你碰到他》,喜欢的只有里面的一首老歌《红色高跟鞋》,一如以往的蔡健雅,这才是我喜欢的风格,有淡淡的忧伤,有哀怨,但是不做作,和《无底洞》,《双栖动物》、《越来越不懂》同期的作品,可惜现在才听到。新专辑变化很多,听起来80%找不到感觉,但是专辑的封面,看过第一眼,就害怕再次看到那样的眼神。tanya,一个人在纽约的机场,手拿咖啡,张望前方的事物。远处模糊的大屏幕,身后的匆匆人流,机场是个分离的地方,每个乘客在此只是短暂的停留,然后匆匆离开淹没在人海当中,这个画面很唯美,但是表达的意境很复杂。孤寂、漂泊、无助、迷惘,这样的词语来形容都不为过。
2.以上两点感触,我觉得也该用记录一下自己的状态,8月开始打了几场羽毛球,大半夜人还在穿行于这个城市,我是夜归人,但是这个城市远不止我一个夜归人,远不止我一个人在此漂流,地铁有残破的墙壁、街头是昏黄的,这种格调正好吻合我的心境。28日晚上羽毛球活动,打了一个半小时的球后从大钟寺--西直门--复兴门,城铁,地铁折腾了2下,三环的车流、地铁里川流不息的人流都收下了。原本是要在复兴门换乘1号线,结果28日晚-29日国庆啊演练,1号线9点就停掉了。于是随着人流到了公交站,发现337在10:30的末班车停在那,动不了,见图片,理论上如果想早回去我也应该抓住这点希望挤这辆车的,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好多人都在打电话,全世界好像因为1号线地铁停运而疯掉了,我也如此,后来和人戏称就差一瓶汽油、一根火柴,我就可以自焚了。等近20来分钟时间快到23点了,没有一辆车可打,沿街的警卫已经开始布置警戒线了,有人说:“快走吧,再不走一会这戒严了,就走不了”,于是我也甩开步子,沿着复兴门外大街一路向西,由于前一晚的准备不足,没有找到备用电池,结果边走边拍电量只支持到了到沙沟路,行程大概6公里,走了近2个小时,然后打车归窝。其实还想走得更远一点,因为近沿街还可以看到各色的人,车流不息,霓虹闪烁,闻见花坛里面的虫鸣,这个城市是不会在夜幕来临的时候沉睡的。还有一些画面想去捕捉,但是相机连开机都困难了,下周继续好了,也许应该骑车,当一次夜游神,同有这种想法的人,哪天可以结伴而行。
3.所有的拍照都没有开闪光,picasa已经疯掉了,日志里面插图爬墙很慢,也占用空间,所以只插入了这么几张,其他的照片已经上传到了flick,预览链接在这里:http://www.flickr.com/photos/40762479@N04/show/with/3875489493/ 有一张是在体育馆电梯里面的画面,没想到居然把自己也拍了约1/2在里面,没见过我长的是什么副德性的人可以去参观。 平常拍东西多是喜欢拍纯净的画面,记录眼前的景象,不让自己出现在镜头前,一花一草一个世界一个角度,浓缩在小小相片里就是我的世界,而我只需去发现、揭示一个又一个的世界一个又一个的意象罢了。




Friday, August 21, 2009

网友调整26个字母写法

不得不转贴,事实再次证明此类专家都是砖家,教授都是叫兽,官员都是白痴,群众的眼睛雪亮雪亮,草根的智慧超越了专家,把这些在后面出谋划策的专家请出来修改26个英文字母,估计也做不出这个效果。

 
 

Sent to you by ouyang via Google Reader:

 
 

via 新闻下水道 by 老衲 on 8/19/09

 

话题: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引争议

[查看原文]


44汉字"整形"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

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网易山东济宁网友 [zmbhero] 的原贴: 1

米国教育部称:今后拟将以下英文字母的写法微调:
A的中间一横两边要出头。。。。

网易江苏网友 [cucilife] 的原贴: 2

B要分开写

网易浙江台州黄岩网友 [youfuyue] 的原贴: 3

c起笔要带钩

网易河北廊坊网友 [有难过也有精彩] 的原贴: 4

D 要留一个七月份的尾巴

网易安徽芜湖网友 [johntian0730] 的原贴: 5

E 要放倒竖中指

网易四川成都网友 [licheng88887] 的原贴: 6

F要躺下

网易广东阳江网友 [wuxianhong15] 的原贴: 7

G要加一竖

网易广东广州网友 [太牛] 的原贴: 8

H上下要封住,H=日

网易辽宁鞍山网友 [liangzi3345] 的原贴: 9

I 要把头去掉 方便

网易广东江门开平网友 [mm] 的原贴: 10

J上面还是一横下面加多一钩,变成JJ

网易安徽淮南网友 [westlife-33] 的原贴: 11

K后面一笔要写成捺

网易北京海淀网友 [didi-dodo] 的原贴: 12

L编程口

网易广东广州网友 [wusongabel] 的原贴: 13

M上面各加两点变成蜜桃成熟时

网易浙江台州网友 [0o曰o0] 的原贴: 14

N估计变不了型,楼下继续

网易北京丰台网友 [落地] 的原贴: 15

O中间加点⊙,用以区分数字0

网易江苏南京网友 [lili] 的原贴: 16

P要写成♀

网易北京海淀网友 [Whois] 的原贴: 17

Q的那个尾巴要向上翘,要直

网易北京网友 [myuia] 的原贴: 18

R以后要写成RI,(日),这个字母是为砖家量身定做的

网易上海网友 [twtwpx79] 的原贴: 19

S后要加B,为砖家量身定做的

网易四川成都网友 [deedlit] 的原贴: 20

T字不要变,变了就没T字裤了

网易云南昆明网友(61.166.*.*) 的原贴: 21

U的嘴要紧点!内涵点

网易吉林长春网友 [ccshiyan] 的原贴: 22

V要劈腿大一点,方便群众。

网易广东深圳网友 [mindy3171] 的原贴: 23

W两个凹中间各加一点,两点都要露出来

网易福建厦门网友 [akdk] 的原贴: 24

X胯下要加一点,体现性别

网易湖北武汉网友 [libijun777] 的原贴: 25

Y中间加一横,变成¥值钱!

网易宁夏网友 [sch0425] 的原贴: 26

Z为了不象三截棍应在上面加一点。

网易陕西西安网友 [lhj7] 的原贴: 27

我都没得补充了,楼上的都人才!!

网易湖北武汉网友 []] 的原贴: 28

淫才啊!如果英文有28个字母,我就可以补充了!

网易北京网友 [==] 的原贴: 29

好久没在WY看到这种好贴了!

网易江苏苏州网友(218.4.*.*) 的原贴: 30

我怎么办?

网易河北石家庄网友 [321] 的原贴: 31

结论:专家同意,英国人不同意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初次参加婚礼现场

第一次在外面参加这样的活动,去之前相当的紧张,我来自穷乡僻壤没见过大世面,不知道北京婚礼都是什么样的流程,坦白说我对老家的习俗也不是很了解了,红包该送多少,衣服该如何穿着,等等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我这都是问题了。
同事的婚礼流程如下:
0.婚礼前先与陆陆续续到场的亲朋好友合影留念、签到
1.婚礼举行,由婚庆公司的现场主持人引导、介绍相关的事宜,交换礼物、戴戒指、吻新娘子、拜双亲等等都在这个环节,然后送入所谓的洞房,新人暂时离场
2.婚宴举行,两人入洞房的时候,婚宴开始了,大家吃吃喝喝的,
3.敬烟酒糖,新人换完装备再次登场,挨桌敬酒、抽吸烟,吃喜糖,也就开始了被大伙取闹之旅,
4.上面的3完毕,宾客就可以大撤退了。
注意事项:
0.参加这样的场合穿着该怎样
男的应该休闲一点,不要西装革履的,新郎官才是那样子登场的,现场见过一哥们脚踏运动鞋,裤子是火箭队的队服。女的各施所长好了,但是不要盖过新娘子。
1.红包如何送
在上面的流程0当中签到的时候,是可以送的,投在设置的箱子里就可以了,但是也不唯一,在流程3当中当新人来到桌前敬酒、喜烟时也可以给,伴娘会帮着收下,我们几乎都是在这个环节送出的。
2.如何闹新人
流程3中新人给宾客先敬酒,其实新郎喝的是凉白开,然后敬烟或者喜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坏,所见招术有这些:
A:新娘子给点烟的时候,一口气把火柴吹灭
B:嘴里叼颗烟,坐到同伴的肩上,这样,新娘子点不着,必须新郎抱起娘子才行
C:嘴里叼着烟,不看火,不看人,让烟做不规则运动,让她点不着,
D:嘴里叼着烟,蹲下,蹲到桌子底下,让新娘也蹲下(男人膝下有黄金,没有人舍得放下自己的面子,所以没见着这个)
E:敬完酒后,新郎耳朵上一边挂一捅了个窟窿的餐巾纸(猪耳朵),嘴里含着一纸杯,杯底话两个圈圈(猪鼻子),背着新娘绕桌子一圈,还得摆pose照相
F:吃东西,用绳子挂东西放在新娘子某个部位,让新郎吃,我们那桌太坏了,有女同事用牙签插一片橙子,橙子上面抹了芥末,两个人当时就眼泪就哗哗的
3.如何包红包
参考下面的文字,来自于http://www.hq020.com/bbs/viewthread.php?tid=2343
婚礼中的红包是必不可少的,怎样在婚礼中恰当合适的给红包,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事情。   红包该怎么“包”?婚礼红包在大型超市或婚庆礼品店都会有销售,档次按照价格不同体现。为了强调结婚而非过年过节,所以在选购婚礼红包时最好选用带有结婚字样或含义的红包。现在市面上较为流行的婚礼红包多为长方形状,便于放入百元钞票。另外,还未送出的红包尽量不要折叠。
    一般的婚礼红包都有个固定格式,红包的封面一般要写上“祝××××××永结同心相亲相爱(百年好合白头偕老)——XXX XXX恭贺”等祝福新人的话语,尤其是要把自己的名字署上。   红包该“包”多少?   第一次参加朋友婚礼的人最发愁的莫过于红包该“包”多少,包多少合适呢?是包单数还是双数?包多少有什么讲究吗?……
  1、包多少看关系   礼金的多少和与新人的关系密切与否是成正比的,简单地说,关系好的就送得多些。
  2、双数最讨彩   6和8这样的吉利双数最受欢迎,如888、666。如果不能做到每一位都是双数,后几位做双数也可以接受,如588、366、288。如果非要送单数也不是不可以,比如333,取三三见九之意,表示天长地久。
  3、“学生包”花样多  如果你是一名学生,还没有经济实力,好友大喜日子又不得不去,笔者就为学生提供两种“学生包”:一种是“100+50+10+5+2+1=168”,即用一百元、五十元、十元、五元、两元、一元纸币包成的“168”礼金另一种是“100+50+20+10+5+2+1=188”,即在“168”基础上再加上二十元纸币的“188”。这两种包法既实惠又讨口彩。
  其实红包究竟包多少才合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协调好表达心意与自己的经济实力之间的关系。
PS:同事的爱情经过9年的长跑,大学期间两人异地,毕业后同事回到了北京,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了几年最后终成眷属,看着现场的介绍,我必须承认我湿了,虽然眼睛没有被泪水打湿,心已经泡在感动的泪水中了。


--
Best Regards
ouyangzi

八卦--(推广噗通话)

0.上周有两同事讨论事情,操作起来比较复杂,甲是下属,乙是部门负责人
甲:“乙,上次他们提的要求我搞错了,以为只是测试一下,刚才看了研发提供的数据,这个很难搞,测试的机台需要调整,而且很慢,更新一个需要好长的时间”
乙:“你,搞搞呗,把数据准备好,让***(我们的外包)弄一下”
甲:“这样搞要死人的”
乙:“反正死的不是你,哈***”

1.笑来老师吐血推荐一本英语语法书,以前发行的市面上几乎见不着影了,为此笑来老师自掏腰包联系出版社印刷了2000多册,决定买一本,一来挺一下笑来老师,二来自己随便翻翻留给后人,于是发邮件给同事,请她帮忙在淘宝上面买一本,午当我埋头做事时,突然MSN上她的对话杀将出来,惊得我是一身冷汗
同事:你就买一本啊?
我   :哈,恩,就买一本,自己现看看,然后留着后人用
*************(省略嘴频的一长段)
我   :看这书,等于是自残。因为,书里面一个句子每个单词都能认识,但是不知道如何翻译。
同事:哈,你不知道啊,学英语要死人的,我可不学了。
我   :啊,哈(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爆笑,上周同事来的那么一句还没有缓过来,她又给我来了这么一句)
*************(再次省略又一段磨嘴皮子的话,其实比上面写出的还雷人,但是鉴于此闲言碎语严重跑题,放在WEB中诸多不便,写出来和同事那之闭月羞花之貌,家庭贤妻之光辉灿烂形象,形成巨大反差,所以还是我自己挨雷偷着乐好了)

说开了去,感叹一些难事的时候都可以来这么一句**要死人的,大家一起来推广这句噗通话好了,大部分的人听后应该会噗哧笑一下,我相信它能笑死人少数意志不坚之人,但是千万别找我来偿命,万一来找我偿命,约定个时间100年后来找我好了?


--
Best Regards
ouyangzi

Tuesday, August 18, 2009

转徐宥《我的大学》

08年google到了徐宥的blog,对这个大牛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在gtalk上面拉着他扯过几句闲话,后来发觉差距太大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于是光荣的加入了其粉丝军团,更新的文章在reader中都会细读,而且某个晚上还将其blog从头到未翻了个底朝天,发现了不少有趣的的东西,看了下面的文字决定转载,不管是谁读到都应该有所获。我的感受是:0.家庭环境对小孩的成长很重要,1.父母对小孩的影响很重要,2.兴趣很重要,3.自学很重要,4.练习很重要,5.思考很重要,6.如果前面的6条都不重要,那么第7条以后的总结也将不重要。

原文链接是这里:http://blog.youxu.info/2009/08/06/my-undergraduate-year/
(应博文视点的几位编辑之邀, 总结了我大学本科的一些经历. 博文视点的新书<我是一只小小鸟>八月即将出版, 收录了我和其他将近20位的大学经历和感悟. 本文特别欢迎读者留言, 编辑说将选择一部分读者留言和这篇一起放到书中去)
我的大学

虽然标题是"我的大学",但大学中的一切,其实都和大学前的经历和学习习惯有关。因此,我还是从我小学时的一件对我以后人生,包括大学影响巨大的事情说起吧。

数理化和好老爸

我的小学是在农村里和爷爷奶奶度过的。我的父母住在小镇上,两人平时都要工作,没空照看我和我弟弟。所以,我只有周末和放假才到镇上,和父母弟弟在一起。四年级升五年级那个暑假,我到了镇上,和父母在一起。因为一起抓鱼钓虾的玩伴都在老家,百无聊赖的我开始乱翻父亲的书橱,找书看。某天,我翻出了一本叫做《平面几何一题多解》的书,那是本封面很好看的书。我把整本书翻下来,每个汉字我都认识,但每个符号我都不懂。好奇的我于是问父亲,这个书讲的是什么呀,怎么从来没见过这些奇怪的符号呢?他就告诉我说,书里讲解的这个东西,叫平面几何。他接着问我说,"平面几何是个很有趣的东西,你想不想学呢?" 我说,当然想啊。那时的我,其实只是一个好奇的小学生,迫切想知道这个书中的图画和符号的意思。我肯定不会想到,这个很随意的决定,改变了我其后的整个人生。

听了我肯定的回答,我父亲立即从书橱里层(我家书太多了,书橱太小,书橱里书分里层外层,外层的书挡住了内层的书脊,我从来都不知道里面还有宝贝)变戏法一般的翻出了本《数理化自学丛书�平面几何》。对于我父亲这一代人来说,《数理化自学丛书》是代表着知识,荣耀和梦想的。我感觉他翻出这本书的时候的动作是虔诚的,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我父亲在这套书上寄托的希冀和梦想。我只记得他告诉我,当年这套书,用去了他大半个月工资。就这样,从五年级开始,我就在父亲的指点下,开始蹒跚前进学习《平面几何》。从一开始不知道什么叫 "证明",需要他一字一句帮我厘清逻辑关系,到后来全是自学不需要他教,我很快就喜欢上了自学这种学习方式,每天自己看书并且做八道题。暑假过完后,我就回到了爷爷奶奶的老家。父亲让我继续自学,并且布置我一周做八道题。我在爷爷奶奶家,每天放学回来不做家庭作业也不看动画片,就赶紧做一道几何题。做几何题的妙趣,是不融入其中的人不能理解的。比起小学里的抄生字,抄课文这种作业,做几何题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享受。当时,我周围没人可以讨论切磋,全靠自己。遇到不会的题目,我只能自己冥思苦想,或者熬到周末和父亲讨论,因此,常常被一道难题从周一折腾到周日。好在这套书是粉碎四人帮后出的第一版,当年学生的数学水平比不上现在的学生,而这本书又是以自学为主要切入点,所以题目相对也简单,我冥思苦想几天后大体上也能想到解题思路。因此,我能够常常体验百思得解的愉悦感。我觉得,这种时常拜访的愉悦感,让我很早就开始相信独立思考的力量。

每个周末,父亲都用吱吱作响的自行车带我到镇上洗澡理发,然后批改上周我做的几何题。在自行车上的时候,他常常信马由缰,随口说些说些初中物理和初中代数知识,比如看到船就说浮力,看到马就说做功,看到三角形就说余弦定理等等。我也就半懂不懂的听,有时候插几句话,有时候能睡着了,没有丝毫的压力和拘束。很早就被中学数学物理知识装备的一个小学生是可怕的,我那时候觉得知识就是力量,因此我一定要用自己的数学物理知识做一台柴油机,我很自信的认为我懂得做柴油机和机动车的一切知识,说不定还能做出第二类永动机。我爸爸屡次告诉我不可行,而我反过来一直屡次告诉他,你是个没有理想的人。我爸爸不愿意打消我的理想,只是扔给我更多的书,希望能够打击我制造柴油机和永动机的热情,而我的知识理想,在读了更加多的书以后,变得更加的坚固了,我相信,学习知识是我人生第一重要事,有了知识,虽然不一定能做柴油机,但一定能做更多强大的事情。同时,我通过学习几何和其他的一些父亲扔给我的书,开始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自信,我相信,找书自学是学知识的好方法,同时,把题从头到尾做一遍是很好的自学方法。

所以,我带着三个理念进入了大学,第一是什么东西都可以自学,第二是慢即是快,笨笨的做一遍题是学习的捷径;第三是知识理想主义,知识就是力量。而读书学知识能够消除蒙昧,掌握改变世界的力量,所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大一,极端自负和极端自卑

我的高考成绩还很不错,高中还拿了一个数学联赛一等奖,所以,我是带着对自己数学知识(为了准备数学竞赛,我看了很多闲书,有很多就是大学数学系的教材)和学习方法的自信满满,和对南大数学系这个相对不好的选择的遗憾和自卑(当时的高考分数可以填报更加好的学校或更加喜欢的专业)来到大学的。当时我的心理状态可以用八个字概括: 极端自负,极端自卑。这种心态,一直笼罩了我上大学的头两年,而且总是以一季度为周期,在两极之间交替变化。我在学期开始往往很自负,到期中考试左右很自卑,然后再自负,再自卑,不断反复。

在我看来,极端自负这个心态,其实不是因为自信,而是因为极端自卑生出的应激反应�为了掩盖自卑,只好用自负来掩饰。为什么我极端自卑呢,大体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我的成绩排名在高中都是很前的,但是到了大学就 20 名开外了。尽管我觉得自己的数学水平很不错,考试却总是不怎么样,觉得考试考不出真水平。另一个是觉得自己没有在一个自己满意的系。我喜欢动手的工科,当时我觉得比起计算机系和电子系这样的"牛" 系,数学系并不"牛"。可即使在不牛的系,我都不能做到前10,更别说看上去更加牛的计算机系了。为了掩饰这种这种自卑,就自然生出了极端自负。那时候,我上课根本不听讲,理由是"书上的东西太简单了"。为了证明自己智商还可以,我总是坐在最后一排,显示自己并不热心于老师讲课。我这样持续了两年,以至于到最后, 我连班上每次都坐在前面的几个同学的名字都不知道。这样的心态明明是错的,我却缺少一个很好的动因来改变它。

不过最原始的三个理念还是在的,我告诫自己即使不听讲,也不能浪费时间。所以,我把听课做作业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了看喜欢的计算机书和学习编程上了。于是,整个大一大二,我凭借着简单的自学的理念,开始了两件事情,敲 《Thinking in Java》(TIJ) 和 《The TeXbook》 上的每一个样例。

敲 TIJ 的机缘其实很简单,我是在软件学院听课的时候看到他们教 Java, 但是他们用的 《Java 大学教程》太贵了,我舍不得买。我在网上搜了一圈,发现 《Thinking in Java》是一个免费的英文电子书。于是,我就在数学系的机房,每天下午和晚上,开着一台计算机,屏幕上放着这个电子书,再用我的很土的笔记本,运行着未注册的 JCreator, 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敲 TIJ 上面的程序。我很偏激的认为拷贝粘帖的程序记不住,所以每个字母都自己手敲。就这样,花了一个学期,居然就把所有的程序敲完了,基本上 Java 的方方面面,我也了然于胸了。

敲完 Thinking in Java 之前没几天,我们就期末考试了。那一次考试的试题是 LaTeX 排版的,而不是手写的。我考试的时候就问监考老师这玩意怎么排版出来的,因为我知道 Word 这个软件做不到这个效果。监考老师除了对我不认真考试表示不满外,还算仁慈,告诉了我 LaTeX 这个名词。 寒假里,我就买了一本 LaTeX 教程。然后,突然认识到,原来 TeX 居然是我最热爱的 Knuth 的杰作,于是我就疯狂的开始学 TeX。 我的方法还是一样, 敲例子。 记得 TeXbook 上有一个程序, Knuth 让大家自己照着敲入计算机, 然后还很幽默的说,实验证明,只有很少的人会按照他说的敲入这个程序,而这部分人,却是学 TeX 最好的人。看到这里我会心一笑,觉得自己的方法原来也不算笨。从此,一字不漏敲入一本书的程序成了我推荐别人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 我后来大四又敲了 A Byte of Python,前段时间又敲玩了 The Awk Book,都是不到一个月瞬间从初学者成为细节很熟悉顺手拈来使用者。顺着这个方法,大二我把 《组合数学引论》 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的一本《离散数学》 上的题目都做一题不漏做完了。当时选者两本书也没有特别的目的,就觉得这东西应该是计算机的数学基础。这些积累,在大四全部都显现了出来。

我个人认为, 《Thinking in Java》 和 《The TeXbook》都算得上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精品书,是经典的英文原版书。我一上来就读了这两本书,阅读品味就上升了不少,而且变得"崇洋媚外"了,任何时候都以英文原版书为第一选项了。也因为此,虽然我自学的过程中没有高人指点,但自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选书�的盲目性就大大减少了。我记得那时候我看得最多的书就是华章引进的书,黑封面的,我们图书馆里有将近半书架,如果一一细读,穷尽四年是看不完的。但华章的书也不是本本经典,我那时候开始注意选择,细读开头十几页后,基本能决定这个书该不该看。所以即使当时没人指点,全靠自学,读的书还算过得去。那时候南大计算机系的教材,有的我看,有的我觉得不适合自己,就找替代品了。我觉得选书这个事情上,因为有前两本书的标杆,我少走了不少弯路。从这两本书开始,我疯狂的读书就开始了。南大的浦口校区的硬件条件并不好,唯一有空调且可以上自习的地方恰好图书馆。因此我每个暑假,基本上都是很早就过去占位,晚上很晚回去睡觉。我对小说等其他书也不感兴趣,就整天看自己觉得好的计算机书和数学书,做笔记。某天,我开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读完 TP312 书架。

大二,而今迈步从头越

大一大二基本上就是在不断的心态波动中前进。我学会了 Java, 也做了不少题,但是考试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因此我比较苦闷,迫切的想要改变这种状态,我的想法是,要么转系,要么好好学习数学。但是转系阻力重重,我又不愿意耐心去学习数学,所以我一度非常纠结。但是大二下学期,我遇到了两个对我人生产生影响的两个人,这两个人让我从正弦曲线般的心态沉浮中跳了出来,让我一下子变得目标坚定了。

第一个人是我的同学以及非常好的搭档,现在在 IBM 工作的李获鼎,另一个是我的叔叔。他们让我变得沉稳,消除了原有的浮躁,学业和心态都走向了正轨。

大二上学期要结束的时候,我们数学系的学生会主席就说,在下次数学系搞的文化节上,要弄一个叫做 模拟股市的软件,让大家来炒股。我那时候觉得挺简单的,也特自信,就说,明年我来搞吧。后来我记不得是我找获鼎还是他找我了,反正两个人决定一起搞。寒假他在家自学 JSP, 我就在家看 JDBC 和 SQL。 开学没多久,我们就开工了,他负责写前端 JSP, 我写 Java Bean。两个人编程比一个人好多了,可以相互看代码,而且可以轮流工作,克服浮躁感。我写程序比较粗线条,基本上功能有了,细节就不管了。他比我认真细致多了,前端一个表格的宽度和颜色都要调好久。在他的影响和"胁迫"下,我做事情也变得细致起来,因为我不细致,他的前端就没法正常工作。那时候他也是一边写一边学,对着书一行一行的敲 JSP,态度比我敲 TIJ 时候还认真。和他在一起工作了 20 天,把玩具项目写完后,我也变得踏实起来。做完了模拟股市这个小程序,玩这个系统的同学都挺喜欢的,我的自信心也就有了,心态也平稳了,态度也踏实了,自然地,自卑心理就没了。随着自卑的消失,极端的自信也消失了,简单的说,我心态变得正常了。这时候,虽然还有点小迷茫,我开始思考以后干什么的问题了,听课,做作业也比以前认真不少,成绩也上去了不少。

和我叔叔不能算是遇到,算是再发现吧。我叔叔是个很有冒险精神的人,具有不折不扣的企业家精神。 我非常小的时候, 他帮人家修电视,然后迅速就搞了计算机,买了我们全市第一台 486。搞了很多年计算机以后, 又自学了单片机,以写汇编为乐。我对叔叔一直的映像是"善于抓住机会",倒没有把他和 "耐得寂寞" 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当我在看 8051 单片机的指令的时候,我叔叔突然告诉我说,他现在就是做这个的,还立即送了我一个编程器,你可以想象我那时候因为惊讶眼睛瞪得比灯泡还大。我那会儿,已经被 Linux 内核折腾得不行了,觉得汇编更加难。若是要在资源受限的系统上做出工业级强度的东西,我觉得就更加远超过我能力范围了。而叔叔,完全半路出家,通过自学,一个人,几年时间,就把这条路走通了。他现在写的汇编程序,运行在千家万户的水表中,完全是积累出来的硬功夫。我叔叔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因为我一度怀疑过自己的自学能力,觉得有些事情,我永远没法做,就像童年想做的柴油机一样,只是幻想。我叔叔给了我一剂强心针。

有获鼎和我叔叔这样两个踏实勤奋的人的影响,我也一改以前轻浮的习惯,给自己定了三个简单的要求: 1. 更加多看书,看好书,并且一定一定要做笔记 2. 多编程 3. 开始背 GRE 单词。 就这样, 我就开始了疯狂学习的大三。

大三,深度迷茫和深度积累

大三是我看书最多,思考最多,积累最多的时候。大三我并没有做任何其他事情,主要就是沉稳冷静的做事情,用不断的做事情看书和思考,压抑心底深处的对前途的迷茫。其实整个大三,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在干什么,只知道就像一个运动员一直往前奔。大三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开始准备 GRE 了,我也就跟风准备 GRE。说实话,当时我捧起红宝书的时候,出国的动机并不强烈。那时候我并没有对美国和中国在各方面的差距有清晰的认识,且过于小看环境对人的影响。潜意识中,我想读计算机,但是考研比出国转计算机要简单多了,学长也告诉我,申请计算机专业很难,我们数学系也鲜有先例。因为正方面没有很强的激励,反方面又觉得困难重重,我就不是太把出国当回事,除了背背单词,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读计算机书上。我专门扫荡 TP.312 (计算机理论和编程)那个分类,同时看了很多英文原版书。TP312 中的大部分书,我都是囫囵吞枣的看,做一些总结性的笔记;只有少数几本,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编程珠玑》这几本书,是认认真真看的。这时候的我已经没有时间,或者说耐不下性子一条一条做题了,只能浏览一些题。即使这样浏览,也让我在后来大四的工作面试中占了很多优势。

我有一个从高中就开始的习惯,就是把每天胡思乱想的东西记在一个笔记本上,算是思维快照。我还常常翻回去自省,看看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大一大二的时候,这本笔记本上记载着的是和生活和感情有关的琐碎小事,或者宏大空泛的目标和叙事。而大三记录下的内容明显具体起来,比如这周看完了什么书,下周去图书馆借什么书等等。现在我回看这些记下的文字,明显就可以发现,我写下的这些计划之间是没有很具体的头绪的,这些要做的事情后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线索串起来,而是向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尝试,到处碰壁。举例来说,我的笔记本里清楚的记下某周要看操作系统,可是下周还没看完操作系统的时候,又记下这周不看操作系统了,看编译原理。就这样,好似饥饿的狗熊在掰玉米棒子,看上去很勤奋的在掰,掰下来,啃两口,扔掉。当时我也能感觉到,知识饥饿感永远在那里,永远填不满。不过,我又总觉得前方应该有那么一个玉米棒子,能够填满自己的饥饿感,所以就一直向前奔跑。其实这种奔跑,不管多勤奋多刻苦,因为不够深入踏实,永远都是事倍功半的。好在我在不求甚解的同时,很注意整理自己的既得知识,写在小本子上。后来我到大四的时候,写论文也好,考研和找工作也罢,很多知识我都是临时突击的,好在有这么一本小本子,我可以按图索骥的去深入强化当时无头苍蝇般乱看的一些书。如果用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打一个比方,我觉得我大三疯狂的读书和学习,就好比是在建索引,等大四要搜索结果的时候,就再也不需要每本书全文检索了,直接按照本子上的索引找到当时看的书。

踏实和勤奋这两个从我叔叔和获鼎身上借来的优秀品质,加上取之不尽的TP312书架和背不完的单词,使我并没有被深度迷茫拉入自信和自卑的反复中,相反,随着这些积累越来越多,我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虽然这种对积累的自信尚未被现实验证过。

大四,书到用时

大三的迷茫让我不确定以后的方向,未被现实验证的自信又让我蠢蠢欲动,所以,我就自然的产生了"赌一把"的心态。 如果以赌博为喻,我就是在所有的盘口上都了下注,要不全输光,要不总能赚,而我相信至少能赢一盘。

所以,大四甫一开始,我就拟了一个时间表,自信满满地想要在考研,找工作和出国的三条战线上都有所突破。我设想 11 月之前弄完出国材料,并且把简历弄漂亮,顺带找工作。1 月前寄材料,套磁,准备考研,4月前搞定一切,等 offer。 5-6 月我就写写论文,然后周游中国了,等我周游回来,至少三个机会让我碰到一个吧,我就从了那个就行了。从这个狂妄的计划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我的自信,不过我这个自信倒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我研究了考研的模拟题和找工作的不少案例,我当时想,好好准备,应该可以上南大,工作应该可以进腾讯,出国我没底,所以我也想用前面两个来保底。

大四只有一门课,所以我就四处乱跑,乱逛。学校有国际会议,我就跑去和老外搭讪;鼓楼有关于佛教的演讲,我也跑去听;IT 公司的宣讲会和笔试,遇到好的我就去参加参加。如果没事,我就上自习,继续读鼓楼图书馆的书。就这样,我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基本上不管成功失败,都算是有付出就有回报,当然运气成分也不少。

10月左右,微软(MSN)来我们学校面试。这是我第一次面试,很紧张,前一天看书看到1点多,第二天午觉就睡过了一点,加上箱子里唯一的一件衬衫皱巴巴的完全不能穿,所以干脆就穿着拖鞋和 T 恤冲去了。面试的人很友好,面试也很顺利,有的同学还在等第二轮的时候,我的四轮就结束了。我当时的感觉是,微软的面试题太简单了,除了问我南京市新街口周边有多少辆车外,其他题目都是中规中矩的计算机面试题。面试出来之后,我和一个软院的同学在食堂讨论题,他说,题怎么这么难啊?我就很奇怪,说,这些题《编程珠玑》上不都有的么?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看过《编程珠玑》的人,不是我想像的那么多。我也是在书架上乱翻才偶然看到《编程珠玑》。在 2005 年的时候,没有Web 2.0 和社会化推荐,我的世界,就只有面前的书架那么大,我幸运的在那么大的书架上遇到了几本经典书,并且细读了,吸收了。

很快,微软给了我一个在上海做测试的职位。 当时我一心要去北京,就不大喜欢上海这个职位,就没要这个 offer。不过有了这一轮,我也知道面试怎么回事了,这次面试,更加强化了我的自信,于是,我又开始比较狂妄了,觉得自己能进当时互联网中最热的,宣称招 50 个李开复博士的关门弟子的公司, Google 中国。

找工作还没全展开的时候,我就要准备考研报名了。我选择了北大生物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其实这是一个让我可以到北京的小聪明,而不是一个全面慎重思考的结果。当时我看到,这个专业只招两个人,而且试题是和计算机系一样,于是我想,除了我这样的一门心思想去北京的,哪个人会绕这么大一个弯子去学生物而不去学计算机呢?其实我自己也不敢挑战计算机系,因为我知道难度太大了,但是我又很想到北京去,就想了这个暗度陈仓的办法。我当时还想,考上了,要是不爽,读一年俺就退学找工作。2005 年末的大环境和现在是不一样的,那时候 Web 2.0 的呼声很高,让我觉得搞创业比读研有前途多了。 不管怎样,我自认为很小聪明,就报名了,当然考完才知道,就为了这两个名额,有40多个人来考。

我要感谢当时同系的两个同学苗文建和王琨,他们都是准备考北大计算机,即和我考同样的试卷。他们资料很全,我就和他们一起上自习,蹭他们的看。大四我买书花钱很快,到了考研这时候是真的舍不得花七,八十块钱买自己看不上的辅导材料和教材,所以就借他的看。那时候考研的教材是北大的 《操作系统》和《离散数学》。其中操作系统的教材,行家都知道这本教材参考了不少 Tanenbaum 的,我也看过 Tanenbaum,就不大愿意再买一本。前面我提到过,我大一大二做过一本离散数学教材上所有的习题,所以离散数学我没化太多精力。至于政治,我是经历过3+X 高考的人,基本上考过政治的人都知道,考好考差和复习不复习无关,至于和什么有关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总之就那么几句话翻来倒去的,命题套路很容易掌握,比揣摩圣意的命题者更加聪明,对于受过大学教育的考生,是个很简单的事情。我最后成绩还不错,考了个专业总分第一,其中数学完全是离散数学的功底,考了个 136, 英语也是靠准备 GRE 托福的底子,考了差不多80。政治也差不多 80,专业课运气很好,正好 90 分搭线,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考上了。

考研这个事情,我至今觉得运气远大于真正的付出,结果也非常出乎我的预料。记得结果刚出来,同学帮我查分的时候,我根本不相信自己考这么好,还放话说如果考这么好,请全宿舍吃饭(我记得兜里面当时只有200块钱,根本没法请人吃饭,后来还是借钱请客的)。考研结果出来之后,迷茫的我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保底,我就比较得陇望蜀了。其实在当时我的心里,我并没有认真想过以后要具体干什么,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要不去北京,要不就去美国。有了北大这个机会,我就调高了自己的心理标杆,定下了两个大的,具体的目标,或者说是圣杯,一个是进 Google 中国, 一个是到美国名校读计算机,有了考研这个保底,在2月份过完年,我就不慌不忙的认真准备这两件事情了。

我10月份的时候给 Google 投了一份简历,很快在11月份就被拒了。 而我的搭档李获鼎在签了 IBM offer 的第二天,却收到了 Google 的面试邀请(我相信凭他的实力,如果晚一天签约, 现在就在 Google了)。我听了之后觉得很奇怪,按说我们两个,做的项目是一样的,学得科目也一样的,写的简历互相也看过,都差不多的,我被拒了,他被邀请了,这个好像不大对。 我心里的不服气,反应在行动上,就是每天上网看 Google 中国最近又招了几个人,怎么招的。那时候互联网上盛传的故事是一个人给李开复用很多不同的邮箱发邮件,以保证简历能够万无一失到达,结果瞬间被录用了。这个故事的内容和合理性放在一边,我对故事主人公的精神很感兴趣。我觉得我也可以再试试,说不定坚持就是胜利。正好那个时候,Google 的一些副总裁到北大有个宣讲活动, 说好了现场接受简历的。我从当时在北大的女友那里得到了这个消息,回来把简历梳理了一下,让她帮打出来,又交了一次。这一次,简历直接交给了某个副总裁,成功了!几周后,HR 就给我打电话,安排机票和宾馆,让我去 Google 面试。

面试的过程平淡无奇,题目不是《编程珠玑》上的,就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上的,再不然就是网上贴出来的。我个人感觉,面试题就那么多,多做做基本上就了然于胸了。我从找工作一开始,就做了个有心人,每天都上网看面试题。这次面试前,我又把《编程珠玑》这些书复习了一遍。同时我知道自己在面向对象编程方面很欠缺,又看到有面试过的人说面向对象也考,就顺带看了《设计模式》。我还比较有心,花了几个晚上,捣鼓了一个移植于 Mac 的,基于 MVC 的可以当场演示的 Java 小游戏,面试当天我还给面试官演示了这个小游戏的架构和用到的设计模式,这样,我感觉,自己面向对象开发方面的弱点就让这个小游戏的演示给弥补了,面试官也一致说好玩。 很快,四轮面试就结束后, HR 把我带着去见李开复。李开复博士是个风趣的,或者说很善于观察人的人。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半调侃的 "小伙子, 我们 Google 不能解决北京户口啊",我承认当时的确穿得很民工,因为网上说Google 是个很随意的公司,我是继续以凉鞋装备和鸟巢一样的头发去面试的。我也做了一些功课,所以谈话总的来说还比较和谐。说了一会儿后,我就抛出了为什么 Google 拒我一次又让我再面试这个问题,他说这事情还很罕见,要是我再网申,基本上简历是不可能的浮出水面的, 因为数据库里面已经有标记了,不过我这样二进宫算是精神可嘉。这时候我才回忆起面试的一个MM手上拿的简历,的确是我第二次提交书面简历的复印件,而不是网申的打印版,可见还是坚持再投一次好。(这个坚持,我也是和搭档李获鼎学到的, IBM 二面就有拒他的意思, 他要求 HR 再给一次终面的机会,终面刚结束,HR 就和他握手恭喜他加入 IBM 了,所以面试这个事情,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当天和李开复谈完出来,HR 冲我笑笑,握握手,说,就你和他谈得时间最长。我基本上知道, 这个事情成了。

出国的事情也没闲。我觉得直接靠寄材料申请计算机希望渺茫(我先前直接申请了几家数学和计算机,都是拒信飞飞),所以我就押宝在套磁上。另外,我觉得得弄篇论文才能让材料有分量,就回忆以前乱读的一些论文,再找看有没有最新的值得跟的工作。就这样不着边际的乱找,还真的就碰到了一个感兴趣的题目,一个不大成熟的想法,和一个正在征稿的会议。于是,迅速的写论文。凭着数学功底,编程功底,和 LaTeX 熟练程度,几天敲玩了文章主要部分,然后就是不断的改,不断的语法检查,写程序,做实验。总的来说我运气很好,7天之后,压着截至日期,把文章交出去了。 2006 年的 LNCS 还是被 SCI-E 索引的,那时候我觉得自己一个本科生独立弄篇论文还是挺不容易的,很得意,于是拿着新的简历,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套磁。

我现在的导师 Yixin Chen 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年轻教授(科大少年班出身),我和他套磁的时候,他是刚刚从事教职,因此很需要学生。我之前也发了几封信,到了 4.15 左右的时候,他的另一个原来录取的学生因为某些原因去不了了,所谓就和我说,我可以过来。 那时候我还在等 Google 的 offer, 我的导师说, "Google 的 offer 不难,你读了书以后可以拿美国 Google 的 offer ,我也拿过。而来美国读书的机会就这么一次"。 那时候我想问题并没有现在这么深刻,加上比较想去北京,因此一直犹豫不决,还在催 Google 的 HR 快发 offer, 心想你们哪个 offer 先到我就从了哪个算了。我爸爸,我叔叔都不含糊,一个一个的轮番教育我。然后加上我导师说了上面这番话,我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说我一定过去。于是,我告诉 Google 的 HR, 我不去了。 就这样,我所有的自己认真谋划认真准备的路都没有走, 反而最后通过误打误撞和套磁的路,选择了美国。

其他闲话

总的来说,面试也好,考研也好,写论文写好,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我觉得都是大一大二一个键一个键敲出来的,也是大三一本书一本书读出来的。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把相关的前因后果放到了一起,是为了解释有些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过我不想给读者一个误解,即我恰好运气特别好,一路直行没有任何弯路。相反,我觉得我走了不少弯路,但是我很高兴走这些弯路。比如说,我上大学的时候,很多精力花在了做数论题上,《现代数论经典引论》这本书的习题我差不多一题一题都做完了,但是我出国申请学习数论没拿到中意的 offer, 现在也不从事相关的研究,所以这些积累至今没看到有什么直接的作用;我一度认为自己要做一个电子工程师,我大一大二还旁听了电子系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还混到电子系实验室学 ARM 开发板,但是现在这些除了吹牛外也没什么作用,学到的一点皮毛也还给老师了。我是个兴趣很广泛的人,看过的杂书,做过的笔记,最后有用的,我觉得有十分之一就已经很好了。大学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精力不耗散,我限定自己每次借书,一定要保证四本计算机/数学,外带一本社科人文书,还有一本任意的书,而且那四本一定要做笔记精读。因为这样,我才能够最终没把有限的人生耗费在无限的浅尝辄止上。

即便这样,如果纯按照现在需要的知识看,我在"没用" 的东西上浪费的时间还是很多。不过我倒不愿意称这些为浪费,在我看来,成长路径中有很多的偶然,没人知道在一些关键时候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所以踏实地多储备一些是好事。我在大四的经历和其他的一些经历都告诉我,以前通过看书,自学,彻底的弄懂的一件知识,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突然被用到。这时候对当年积累的庆幸和再发现的快乐,就像蓦然回首见到灯火阑珊处的秋水美人一样,是没法用文字描绘的。另外,我有个切身的教训,就是要踏实的积累。我读书涉猎很广,很多东西我都能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就是学得不深刻,所以即使当时花了很多力气,需要的时候还要花大功夫重头捡起。 所以我的教训就是,与其两个半瓶水,不如一个满瓶水。这个道理用在读书上就是说,一本好书读两次要胜过两本好书各读一次。要是大学能重新来过一次,我会少读一些书,多读透一些书,这可能是我觉得当年猛读书的唯一遗憾。

小时候我嗜书如命,我爸爸老是担心我会成为一个不懂人事的书呆子。大学中的我,几乎天天泡在图书馆,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其实除了读书外,我的大学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很快乐的。我有非常玩得好的同学们;靠着帅哥室友们的魅力,我还常常和他们一起,和联谊寝室那些青春活泼的姑娘们打球,打牌。我还谈了一次恋爱,让我对感情的事情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事情,交替的穿插在我这个书呆子平淡无华的大学四年,让我的大学生活如此美好,但这些细碎的星星点点的人生经历,都不足为外人道了。

我就在自学和读书,乱读和乱逛中,过完了我的四年。博文视点的编辑和我约稿的时候,我就已经读了这个系列其他作者的一些文章,很多作者都写了我没有的很多经历,很让我羡慕。自学和积累始终是我大学的一条主线,我也写不好那些支线的事情,因此文章平淡少趣味,只希望读者海涵了。我是个不合格的学生,我差不多忘了不少任课老师,忘了我的学号,忘了班上不少美丽的女同学的样子,却没有忘记某个夏天的中午,汗流浃背的我冲进图书馆,跳入一阵凉爽的书香;以及某个春天,我在草坪上读书入了迷,喷水龙头把我后背全打湿了还浑然不觉。这就是我的大学。

下面是他对读者的回复

各位读者, 谢谢你们的留言.

我其实还有两句没有写入书里面的话:

1. 迷茫是这个时代的特色,我们都会经历的。 我相信迷茫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整个群体的。 pongba 以前说过, 大学生,前面没有毕业后好生活的胡萝卜,后面没有父母高中时候的大棒, 所以很容易迷失。我只是恰好迷茫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改变我的人,加上以前的习惯,所以没有迷茫出什么事情来, 正常的度过了迷茫。

2. 我的第一段给了读者一种"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映像,其实这倒不是绝对的。 我觉得我真的深入思考自己的前途的时候, 是在高中。我上高中的时候, 我父亲刚刚负责一个学校的全部工作,我母亲正在私人承包一个卖鞋的商店,那时候很多问题我都要自己想,自己解决,他们离我太远,有些是即使和他们说了寻求帮助也不现实。然后我不停的思考的结果就是我真的认识到"我要干什么"。 或许这种对自我的再认识,有以前家庭环境的种子,不过我觉得更多的当时自己领会到独立思考的重要和乐趣。我有一个妹妹(我叔叔的女儿),现在在美国,她高考当时失利了,到邻近城市的一个学校复读了一年, 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处理,我叔叔和我阿姨都说,这一年她的心智成长是最快的。人的心智的成长是和外部环境很相关的,如果一开始并没有太理想的家庭环境,不妨求诸于后天的外部环境。很多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人,都是成功的利用了社会环境,即使他们本身不具有特别好的家庭环境。


--
Best Regards
ouyangzi

要多少好东西才能造就一个人--崔卫平


崔未平老师早些时候就接触到了,因为那时候崔老师弄了个《草泥马之歌》,还写了片文:《我是一只草泥马》,有些模糊的印象,谈不上喜欢,甚至有些讨厌他,直到某组织给崔老师颁了个奖,看了他的获奖感言以及与哈维尔见面时对哈的提问才打消了我对他之前的那种认知,进而有些喜欢、欣赏崔老师,但是他的出书、blog一只没有去好好研读。本月14日网订了一些闲书,有本崔老师的《正义之前》正打折,顺便买了本,昨天下午收到下单的12本书,被了一书包,沉甸甸的。下班后,在公交上找了个座,翻开第一篇就被吸引,好在坐车途中比较顺利,一字不漏的看完了,通俗的话将就是:相见恨晚。在8月份读过一些杂书后,我也被白纸上面的一行行犹如娟娟溪流的文字所吸引,沉迷其中暑热全然不顾,即便身上淌着细碎的汗珠子,依然能够很安静的读书,独享其中的乐趣。于是我想信,文字,在经过人的大脑皮层后,总会留下短时或者长久的记忆,当这些记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释放出来的能量足以改变你的人生、你的性格。所以14日又买了些闲书,这笔开支到目前已经超过了0.5K,再买几本都不知道该放哪里合适。下面的文,写的是他从小开始的阅读之旅,这些东西经过阅读、吸收、沉淀下来后,于是决定了现在的他,虽然崔老师并没有这样子讲,虽然我也不可能达到崔老师这样的高度以及广度。但是我至少现在我还有几分热情,我还会像吸鸦片上瘾似的继续读下去。

摘抄的大部分来自于下面,结尾处是我补录的:http://paowang.com/cgi-bin/forum/viewpost.cgi?which=qin&id=87302

崔未平老师的个人站点:http://www.cuiweiping.net/blogs/cuiweiping/

要多少好东西才能造就一个人 

南方周末   2005-03-31 15:59:06 

  □崔卫平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秘密书架 
   
     
  与很多朋友不一样,我小时候懵懵懂懂,老师上课听不懂。按照小学毕业时我在班上成绩的排名,大学是很难考上的。但是“文化大革命”放了我一马。在哥哥姐姐从外面找回来的杂七杂八的书当中,我最偏爱的是一套1958年的《民间文学》月刊,12个月共12本,一本不多一本不少。其中有飞禽走兽、奇花异木,有鸡鸣狗叫、河边院落,男人在山上砍柴,在田里播种,女人在家门口晾晒衣服,对着河水梳理她们漂亮的长发。会唱山歌的穷人一边唱着山歌,一边就把财主老爷气死了。姑娘和小伙子们一个比一个还要聪明灵秀,身手矫健。 


  这样的故事使得一个孩子觉得周围的世界是可以理解的。及至后来在女儿的启蒙问题上,我坚持民间故事为主,《格林童话》是她的识字课本。198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文艺出版社陆续推出《意大利童话》、《德国童话》、《北欧童话》、《非洲童话》、《亚洲童话》等,与幼小的女儿一道,我把这些全都看了。称之为“童话”其实有所不当,因为需要把由一个民族经久耐磨的那些传说,与文人创作的道德故事区别开来。这些阅读经验使得我对于捷克人哈谢克的《好兵帅克》、王小波的小说以及新近出版的那位波兰怪人贡布罗维奇的小说《费尔迪杜凯》,都报以热烈欢迎的态度。 


  少年时期读过的影响久远的一本小书是《嘉尔曼》,应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单行本,封面带细小的褐色花边的那种。很长时间内,我并不知道梅里美的《嘉尔曼》与歌剧《卡门》之间的联系,记忆中的《嘉尔曼》仿佛是一个为我独享的特殊故事,是我精神的秘密出生地。“非典”那年我把这篇小说重新看了一遍,才发现与自己的印象大不相符。我记忆久远的嘉尔曼是一个身着红衣的娇小女孩,她与强盗在一起是因为她与正义在一起,路遇不平时她第一个拔剑相助,横刀立马,飞墙走壁,劫富济贫,来无影去无踪,谁也无法阻拦她。至于她的背叛、她在爱情上的经历,我竟没有半点印象。很可能,“嘉尔曼”这个形象与我看过的别的什么东西混淆起来了。比如1960年代有一出歌剧叫做《红灯照》,其中的演员都是身着红衣、头戴红巾的,那是一个关于义和团女战士的故事。我暗自觉得,嘉尔曼这个女孩,照亮了我的前生前世。 


  人年轻的时候都有一个形而上学时期。年轻的生命丰沛饱满,所见到的世界也是那么晶莹完整,充满含义。对于阅读来说,最大的幸事莫过于在需要的时候,就有适当的东西出现。1970年代初上海有一本杂志叫做《学习与批判》,有一期竟然全文登载了当时在美国走红的一位飞行员的小说《海鸥乔纳森》,讲的是一只海鸥放弃仅仅是寻找食物的活动,一心一意追求尽善尽美的飞行,不顾同胞的奚落嘲笑。这篇原本是用来大批判的材料,成了我如饥似渴的吸收对象。此时的生命正好需要那样一个高度,需要冲破所有的云层,来到一个纤尘不染的高空,追求圆满无缺。我得承认形而上的倾向是我生命的底色之一,很长时间之内,柏拉图、济慈、雪莱、里尔克这样的诗人始终盘旋在我的头顶上方。柏拉图关于灵魂的马车在天上观看美丽景致的巡游,我觉得那是最动人的诗篇。与此相关的还有一本小说,黑塞的《纳尔奇斯和哥尔德蒙》,其中写两个少年,一个是感性的、艺术的,另一个是理性的、形而上的,那是灵魂飘香的季节才能得到的高贵馈赠。 


  1980年代所读的书主要是西方现代派。也许可以说,对于战后不久出生的我这一代人来说,精神历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独特的事情,就是接触并参与到现代主义的经验中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开始陆续推出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给了人们很好的窗口。最早读到艾略特、叶芝、庞德都是在这个版本中。卡夫卡的《变形记》、加缪的《局外人》、包括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都在其中。我尤其应该感谢中国社科院陈琨先生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这本书提供了如何理解西方现代派最早、最全面和最严肃的立场。与此有关的另一本书是台湾陈鼓应教授领衔翻译的《存在主义》一书(商务印书馆1987),通过它我才读到了克尔凯郭尔的一些片段,印象至为深刻。同时我在电影学院观看比如伯格曼、法斯宾德、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感性上觉得比较趋近。现代主义的经验对于一个人经久不散的影响在于:此后对于任何将经验打磨得十分光滑、因为光滑而变得廉价的作品,变得极为敏感和反感,这足以奠定一个人终生的审美倾向。 


  1988年在我个人的阅读史上应该有浓浓的一笔: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到这时候才读懂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并认真写了文章。读陀氏的这本小说对于我是一个换血的过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中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不论掌握了怎样的时代最强音,他都没有一点比他的其他人类同胞优越的理由,他不应违背最基本的人类良知;比较起种种不同的救世方案、高谈阔论,俄罗斯大地上的积雪、那些泥泞的道路,风雪的夜晚死在街头的人们更为值得关注。接着我又读了《卡拉玛佐夫兄弟》、《死屋手记》、《地下室手记》等,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成功地帮助我完成从一个高音区降到一个低音区的转变。同样参与这种转变的(它的另一条平行线即“从积极自由到消极自由”),还有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相信1988年底之前读完这部小说的人,在不久之后的社会动荡中,多少都有一种旁观者的心态。 


  1989年之后我读了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一系列著作———《秩序感》、《图像与眼睛》、《理想与偶像》、《艺术发展史》、《艺术与人文科学》,这批书与我此前接触得比较多的德国或俄国的理论书籍完全不一样。贡布里希这位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苏格拉底”的睿智人物,他的观点建立在丰富浩瀚的艺术史资料基础之上,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许多当时被描述为石破天惊的事情,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所做的小小变动而已。对于从小接受喧闹的浪漫主义个人主义艺术观的我们,吸收这样的观点,无异于啜饮一股深深的清泉,让人变得安静。他的那种处变不惊、娓娓道来的语气,蕴涵了一种真正平和、平等、宽容的精神,成为我的又一个秘密发源地。阅读贡布里希的著作,同时是培养一个人建立恰当的事实感的过程。在一种大而无当的叙事背景下,我们习惯沉湎于概念,而不是叫出周围事物的名称;习惯于抽象地谈论概念之间的转换,而不是自觉接受来自事实的限制。有关事物的名词或名称,是我们最为陌生的东西。我们的失语经常来自无法称呼周围世界,被“物”所遮蔽。也是在1990年代初,卡尔・波普尔的几本书《历史决定论》、《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给了我很大启发。后来才知道这个波普尔和贡布里希是多年的老交情。我还喜欢上个世纪初一位叫做克莱夫・贝尔的英国人的两本小书:《艺术》与《文明》。 


  有一段时间,黄梅先生与人合译的《伍尔芙随笔选》是我的“枕边书”。每天写作之前都要看上几眼,仿佛是一种私下的仪式。其中许多段落都能一口气背下来。实在不乏这样的情况——许多女性拿起笔来只是吐露自己的心声,发泄个人生活的不平,而伍尔芙相反,她写作是因为她要描绘和参与塑造这个世界,用一个以语言为材料的精神世界和实际世界相匹配。伍尔芙是少有的拥有写作抱负的那种人,她对写作的热忱、自律和献身是罕见的。我真正从伍尔芙那里“偷”来的是她的长句子。有朋友说看我的文章,像在电影院里隔着几排座位和遥远的前面的人打招呼,以为我说到了别的地方,其实半天没有挪窝子。这个本事是跟伍尔芙学来的。我喜欢她的这种写法,当一个动机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之前,紧紧盯着那个源泉,直到它放出水来。我另外心仪的女作家还有: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法国小说家尤瑟纳尔和美国诗人狄金森,我仰慕她们作品中那种清晰和练达的智慧。同样拥有写作上抱负的还有波伏瓦,但是因为写作,她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是我不喜欢和所要警惕的。 


  我读汉娜・阿伦特的时候,正值个人生活的危机,尤其需要一种克服虚无主义、超出个人视野,重新回到“世界”中去的那种力量。阿伦特从犹太人的个人处境进入对于极权主义的普遍思考,从海德格尔的“林中空地”转变到五光十色的公共世界,她用个人的痛苦浇铸出保卫这个世界的城墙。《极权主义起源》、《人的条件》、《艾克曼在耶路撒冷》与其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种个人言说,然而是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那种。阿伦特的活力在于她超出现有政治格局来谈论政治,把政治放回到人类生活的源泉中去,拓宽了政治的疆界,重新激活了叫做“政治”的那个东西:一方面,政治建构应当以人类生活为基础,人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政治建构所提供的空间也应该是丰富多元的;另一方面,只有在人类生活中具备的东西,才能反映到政治建构中去,比如对话、比如公共言谈。在这个意义上,阿伦特的思考范围主要在“政治之前”,她是政治性地思考而非直接介入现实政治的思考。在有关公共领域、现代世界中的政治行动方面,台湾钱永祥先生的《纵欲与虚无之上》,我以为是中文世界所能找到的最好表述。 


  接触瓦茨拉夫・哈维尔是一个偶然。在一个不经意的机会翻开哈维尔的著作之前,我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哈维尔的人存在。但是很快我被哈维尔深深吸引,因为他所洞察和描述的,正是我们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构和形状,是我们精神上的痛感和道德生活中的危机。一个人会因为无法理解和表述周围的环境而感到晦涩气闷,哈维尔的描述将人们从某种失语状态中解放出来——从价值的源头出发,他提供了所处环境的一种结构性描述。在试着翻译的过程中,所获得的那种精神上道德上深呼吸的感觉,是任何别人所不能代替的。我始终觉得,哈维尔不是我们前头的大师,不是英雄圣徒,而是我们休戚与共的兄弟和伙伴。《哈维尔文集》是在许多朋友的帮助下完成

  (下面这段是我按照书补录的,网络上面见过的几个均缺乏这段)  
  1946年出生的波兰人亚当.米奇尼克提供了另外一些维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五四”以降,许多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始终处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影响之下,经由尼采的加工,这种浪漫主义披上了某种“现代”的光环。它的致命之处在于:不适当地强调和突出个人英雄主义,乃至一些提倡社会政治变革的人们,并不知道“社会”为何物,觉得那是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或者发出个人尖叫的背景。米奇尼克关于“重建社会”的构想,既包含了一种“向前”变革的努力,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向后”的努力,即一种温和的保守主义思想:尊重社会成员互相之间的各项同意,而不是将个人任意置于社会之上,不管是处于何种高尚的动机;尊重社会本身的肌理和延续性,而不是将它当作“万恶之渊*(*指草头下面一个数)”。和哈维尔一样,米奇尼克从来没有被仇恨所困扰、所压倒。在那个比较遥远的时代,他们的思想和做法也没有来得及被商业的东西所浸染。《通往公民社会》是他不同的著作中选择的。

                                               2005年

--
Best Regards
ouyangzi

Thursday, August 6, 2009

八卦(6)

 0.
 午餐后闪进电梯,里面已有其它公司两哥们,手握711的快餐,我沉默无语,四十五度角仰视里面播放的精彩广告,其中一哥们按耐不住寂寞了,点评广告:“张家界,还有个袁家界啊”最后还从鼻子发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哼”,这个画面超出我文字形容,另一哥们接过话茬:“哼,张家界是在河北吧,我还没去过呢”
 “恩,在河北,挺近的”
 恰好,电梯到了楼层,我赶紧逃出去,一直憋着的笑,终于舒展开。后事如何不知道,想一想,真可惜,如果尾随他俩到了21楼再下到公司的楼层,也许还能听到更加爆笑的内容。老实说,我以前也是如此认为,张家界、张家口老打架,南北不分,去年才弄明白了,河北的是张家口,湖南湘西的是张家界。
 1.
 同事下周出阁,发请帖,占据天时地利的我第一个接到了她的请帖:“欧阳,我请你”然后递上了一枣红色四四方方的请帖。
 我把双手使劲在衣服上蹭了几下,抬头,见其面带桃花,有几分羞涩,我脸皮子厚度一下子达到了1cm,双手接过,连声应道:“好啊,恩,改天我请你”,桃花更红,不好意思的走了。
 发了几张,另一同事倡议:“请帖都帮我留着啊,把里面的换张纸,就是新的下次我用啊”
 某同事相应:“好啊,多环保,我的先给你”
 哄哄的笑,
 同事接着发请帖:“啊,你刚才去哪啦”
 同事(男滴):“你想我啦,想我了给我打电话啊”
 又哄哄的笑
 2.
 有同事在读硕士,同事家刚添丁,辛苦了一阵子,下班后顺路的同事过来问:“咋,还不走”
 “今晚上课呢?”
 “,别上课呢,回家看孩子得了”
 “那还不如上课呢”
 ”你这爹咋当的?!“
 看来这爹真不好当。 

--
Best Regards
ouyangzi

Monday, August 3, 2009

八卦(5)

诗曰:先生先死,先死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诗曰:不生不死,不死不生。长生不死,不死长生。

午休被同事推醒后,发现IM上有人留言:"欧阳先生***",我知道这厮只是调侃,逗乐,属于没事找乐型。但是我这人怪癖,喜欢走极端。一直觉得先生、小姐之类的称呼,属于成功人士的专利,他们年薪N万,房子好几套,车子好几辆,巴黎逛街、伦敦购物,不用挤公交、不用做房奴,不用***,他们当中有的对着CCTV的镜头,正气凛然,我们要反腐、我们要***,背地里除了自己老婆不睡,别人的都睡,除了自己的钱不动,都是用别人的钱都动,除了***,这些人有足够的理由被我们尊称为:先生啊、小姐啊,因为权贵啊。我一介草民,何德何能岂能受此待遇,最受不了的是有时候打电话刚一开口,对方就先生长先生短,我都是诚惶诚恐替自己辩解,;"啊,您别叫我先生了,欧阳就可以了"于是气不打一处来,回了古诗一首:"先生先死,先死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推出了IM。
小时候还没入幼儿园,大夏天,蚊虫多,痒痒,让二姐帮着挠,二姐讲了一故事:"从前啊,有个私塾,教书先生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挠痒痒,挠个不停。先生见了,很生气,问:"你干嘛呢?二狗子"
"先生,我挠痒痒,我痒"
"那你也不能在我给你讲三个戴表重妖思想的时候挠啊"于是双手背后,粘着胡须,摇头晃脑作诗一首:"扣扣痒痒,痒痒扣扣,越扣越痒,越痒越扣",我们那"扣"在这个语境里和"挠"一样,这句话意思是说:"二狗子,你别挠了,这种严肃的场合不适合你做挠痒痒这种下流的动作啊,忍一下,就不痒了,你越挠他就越痒"
二狗子听了,也做诗一首:"先生先死,先死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古时候先生是教书先生,二狗子咏诗骂那混蛋老师。时过境迁,改革开放了,神器都上天了,GDP再过20年都超过美国了,于是当年的二狗子被称为先生,前面提到的那些道貌岸然的权贵也变成先生,对于这类丫,民众得齐聚天安门广场,对着丫高呼:"先生先死,先死先生",恩有点庸俗化了。另一层含义,复杂多了,那就涉及到:哲学、生物进化论等等众多学科了,最后是佛学,这也近乎于一句参禅悟道的偈语。我在这句话里见到佛性了,六祖慧能大师讲:"见性即佛",丫要是没被我忽悠,见文就想到了佛,说明你丫有慧根,还没被社会这个大染缸侵染,于是自己也胡诌了下面几句,其实就3句,后两句一个意思。
不生不死,不死不生。长生不死,不死长生。

--
Best Regards
ouyangzi

冯唐 ,冯唐


之前买的冯唐小说《北京 北京》还有随笔《活着活着就老了》,在这个雷雨颇多7月的最后一个周末终于被我摸完了,两本书放在枕头边,每晚临睡前摸几页,周六晚上,狠下心来一口气读下来。

借用他后记里面的一段"《北京,北京》是万物生长三部曲的第三部,也将是我最后一部基于自己经历的长篇。和之前的《万物生长》以及《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一起,三个断面,够成一个松散的成长过程,希望能对那段自己趟过的时间有个基本满意的交代。讲诉我的认知中,人如何离开毛茸茸的状态,开始装逼,死挺,成为社会中坚。"1971年生于北京的冯唐,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美国Emory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就职于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国内外去过的地方不少,见多识广,对大多说人来说,这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个叛逆,因为他的跨度可以如此之大,8年学医,到最后留美MBA进入咨询业寻常人所不及阿。冯唐的网站有篇文,标题叫"黄书问答",很清楚的阐述了他的观点,这本书自然也染黄,这也是冯唐的风格。首先是封面淡黄色、纸张也泛着旧书的黄氲,想来是被冯唐的文字所侵染,冯唐喜欢用一个词:"鸡屎黄鸟屎绿",放在这里形容书的装帧倒是蛮合适的。其二内容黄,草长莺飞的,勃勃生机,很凶猛,对于描写性有关的地方,是情色不是色情,不淫,所以即便拿个高倍放大镜从第三页(前两页目录)第一行扫描到第233页(后记部分)最后一行,也找不到荒淫的痕迹。通过这些方面展现的是人物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价值取向或者追求的某一种真实状态。冯唐的幽默,自成一家,贯穿全文比如:"妖刀被班主任请回母校作演讲,介绍学习经验和人生体验,台下一千多个男生,八九百副眼镜,一万多颗青春痘,妖刀平视远方......",看到这里,不想笑都难,但是冯唐的幽默决不仅仅限于此,8年学医很多医学术语都能信手拈来幽默一把。除了还原他的生活,书中也通过其它人物,较好的还原了现实社会、过去的社会、社会变迁对不同年龄段人的影响,比如:柳青,以及她所处的江湖,就很好的还原了一个行业,每个人物都是很具代表性的一个群体,我喜欢这样子的风格:现实主义,不作做。好的东西都应该反应现实,让更多的人了解现实。
之于随笔《活着活着就老了》,没有长篇的章回,简短,一篇一个思想,一篇一个牛鼻哄哄的冯唐,心中所思所感全部跃然纸上,从中更能获取养分,一共四卷:那些人,那些书,那些事儿,那些地儿,将一个更加真实的冯唐通过思考他看多的书、所遇到的人,经历的事,去过的地方,将自己的各种观点、生活百态行云流水般表达出来,他的思考、他的精气神,每个字符都带着冯唐的DNA,幽默睿智,不脱离现实,也不脱色,但是决不庸俗,哈哈。冯唐幼功好,小时读过不少古书、后来读了不少英文原版书,其中不乏情色之作,这些也奠定了他书的基本泛黄,但是文字美,语言也好,思想境界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十分耐看、受用。于是在里面偷学了一点点他的幽默笔调,于是造出了之前的《八卦》。


PS:关于我时间见过不同的比喻,冯唐说过两个(也许更多,我只在三本书里面见过下面两个),另一个是搞IT的人说的,比较一下,就能感知冯唐大师魅力了。
冯唐1:时间就像膀胱里的尿,只要挤,还是有的
冯唐2:时间就像姑娘的乳沟,只要挤,还是有的
某IT人: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还是有的
欧阳:时间就像公交的空间,只要挤,还是有的

冯唐的站点在:http://www.fengtang.com,小说、随笔等等都可以在线阅读,冯唐很仗义,有些文章只发表在牛博,每篇的点击率都是好几千,这样牛博的访问量曾的一下子就上去了,老罗就得忙着给服务器升级内存\增加带宽了.如果喜欢还是买本纸质书比较好。如果脱销了,可以找我托梦,不敢借,怕弄丢,冯唐说他有生之年要写十部小说,但是现在发行的我只找到了这1部,虽然电脑里还躺着其它几部的电子版本,但是不能拿十二色的蜡质彩笔在上面画标记,不能双腿平放,上半身以45度角躺在床上,眯着眼细品。

--
Best Regards
ouyangzi

Sunday, August 2, 2009

收集一些词汇

文字游戏非常有趣,近来观察到有下面两种现象,脑容量有限,只总结到了这么几个词汇,生活中会有更多,以后慢慢汇总。
0.前后颠倒,两个含义比如:
性感--感性,感情--情感,感动--动感,动机--机动,国美--美国,美中--中美,山东--东山,流氓--氓流,雪白--白雪,高清--清高,
1.替换部分,两个含义,比如:
人见人爱--人贱人爱,言多必失--盐多必失,胡作非为--胡做非为,废话连篇--肺话连篇(肺腑之言的肺)。
欢迎补充。

--
Best Regards
ouyangzi

我也要出书

进步青年韩寒出了新书,其中一本是小说文字的精选集《草》,具体可以看其blog的介绍,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0e460.html  对于韩寒以往的作品没有摸过,这本书下次逛书店遇到了,一定要买。之前一直觉得他大部分都是媒体炒作出来的,挤干水分,其实就也也就那么回事,没有多少真材实料。看其blog也是去年reader中时常有人share慢慢才喜欢上的,仔细读他blog后才发现以往的观点有失偏颇,其人还是比较进步,关心实事,勇于揭黑反映社会的一些腐败与荒唐,感言语,而且幽默,文笔也不错。不像有的作家吃软饭,写软文,进作协。韩寒不同流合污,首页有段介绍很详细:“不参加研讨会,交流会,笔会,不签售,不讲座,不剪彩,不出席时尚聚会,不参加颁奖典礼,不参加演出,接受少量专访,原则上不接受当面采访,不写约稿,不写剧本,不演电视剧,不给别人写序。有事寄信,上海市邮政信箱500-001”

于是我决定跟风,自己也写一部随笔,名字想好了《野草》,100年以后发行,敬请期待。同时还有其它两个书名,提供愤青专用:《狂草》、《草靶》,恩,就这些,发挥想象好了。

--
Best Regards
ouyangzi

八卦

周五下班较晚,默默蹭蹭近7点在匆匆离开,奔着出口去时,发现一小朋友,1.5~2岁之间,蹲在地上,双手把着铁栅栏(铁栅栏之内圈着写字楼等等,铁栅栏之外就是车水马龙风生水起的江湖了),地面有部分已经湿了,小家伙应该是地上在画地图,从他旁边走过时,背对他卖衣服的一青年妇女回头发现他的异常举动,过去一把抓住他,想把他挪个位置。并且笑呵呵的批评道:"哎呀呀,你阿,真丢人,幸好没让你媳妇看见,要不她就跟人跑了"听到这,我顿时笑意从脚底涌泉穴直避头顶百会穴,每一个细胞都被这句话逗乐了。我回头细看,小孩很纯洁,很无辜的低着头,依旧蹲着,双手依旧死死的握着铁栏杆,不肯挪动,也许是青年妇女的话,深深的伤害到了他弱小的心灵,然后出于反抗,不挪动。但是这小孩还是懂事情的,至少知道应该蹲着画地图,有些小孩到了他这年纪依旧站着画地图,结果地图都画在裤子上了。因为第一她是会教育孩子,这年头,男女比例失调,估计小家伙长大以后更加失调,拿媳妇说事,高明,绝对的高明,不愁以后抱不着孙子。第二推一步,我长这么大了,出了电视、书籍里面见过指腹为婚、娃娃亲的,现实中还没遇到,再说了,那些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现在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了,应该没有这种封建残留了。再者即小家伙他媳妇看见了,指不定跟着他一起画地图,一个画南半球,一个画北半球。那么这位大姐实在是太幽默了,如果她以自己的幽默随便创作个小品,再随便找几个演员,然后上春晚给全国人民拜年,估计会笑翻全中国,笑翻了地球,笑翻了太阳系、笑翻了银河系。
PS:公司在北3.5环处,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边,马路牙上早上有卖煎饼、烧饼的,中午有卖煎饼、水果的,下班时分还有卖煎饼、水果的、外加卖衣服、小物件的小地摊,还有不分早晚不分黑夜往电线杆子上、过节天桥上贴譬如:办证、出租信息之类的小广告的,偶尔在天桥上面还有老爷爷、老奶奶在等着好心人施舍。至于固定的煎饼,是因为那长期盘踞着一个煎饼铺,29届夏季闹运会之前之前一直盘踞着一夫妻店,闹运会之后之后换了门庭,铁皮小屋挂了个牌子:神农架大饼,一下子土鸡变凤凰,变成了个加盟连锁店,而且颇受欢迎。在其他地方也能见到,比如中关村北大街那也有这么一个,有时早上起晚了急急忙忙、慌慌张张的下车后就顺手买一个充饥,要价淫民币3块,我觉得挺贵,因为制作原理和老妈油炸的油饼差不多,而且一砣面+一砣肉馅成本不会超过1元,加上人工费用什么的,售价2元比较合理了。有时也会选择烧饼夹鸡蛋,主要是为了吃那咸菜,口味特像我们老家的。当然卖烧饼、煎饼的还有流动小摊、马路对面也有。附近有高校、有学生公寓、有公交换成站、有城铁、地铁、有酒店、有饭馆、有足疗保健、有写字楼、有KFC、有小区等等人来人往,你来我往,因为人员流动量大,所以路边有小贩,经济危机下,他们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而且日趋年轻化起来。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每个城市几乎都能见到这样的群体,时常他们需要与城管躲猫猫,有的人拖家带口背井离乡,所需要的只是一顿温饱,他们勤劳,他们考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养活家人。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得不到应有的权益保护。前不久看有媒体报道,流动小贩会合法化,结果第二天官家就出来辟谣,媒体理解错了报道有误。真不知这些官人们是怎么思考这个社会问题的。什么时候才能解决这些人的生计问题。

--
Best Regards
ouyang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