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5, 2009

收录:『艺术』史上最强特纳奖

 
 

Sent to you by ouyang via Google Reader:

 
 

via 都市客 · 良品杂志 by admin <liangpin@metroer.com> on 12/23/09

       等待半年之后,英国乃至世界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奖——特纳奖提名艺术家的作品开始在泰特博物馆展出。这次,评论家们一反常态,不再挑剔刻薄,吹毛求疵,反而几乎空前一致地赞美本届特纳奖。资深艺术评论家、也是20年前特纳奖的古董级评委理查德·多曼特(Richard Dorment)甚至认为,这可能是特纳奖"25年来最强的名单"。

       历年特纳奖,观众首先见到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铺天盖地的评论、流言、喧嚣。评论家们越俎代庖,动用了比艺术家还要奢侈、华丽、尖锐的语言,来描述或诋毁一件作品。当作品太过先锋、晦涩时,评论家们会批评其不知所云,有伤风化;当作品趋于稳重时,评论家们又倒打一耙,嘲讽特纳奖年老色衰,失去了奖项创始以来的新锐本色。特纳奖的天平,总也摆不平。出人意料的是,今年评论家们突然慈悲起来。他们几乎史无前例地雪藏了刁钻恶毒的言论,抛出溢美之辞。究竟是这个自命新锐的奖项屈服于评论家们的苛刻而趋向保守与稳重,还是评论家们折服于这个奖项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的坚持,已经被成功洗脑?

毒舌失声

       "25年来最强的名单",并非理查德·多曼特一个人的怀旧行动。策展人及评委安德雷·史厉克(Andrea Schlieker)说:"这次挑选出来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能很容易地和公众联系起来—这些都是出色而引人入胜的艺术。"另一位年初对特纳奖还大放厥词的评委乔纳森·琼斯(Jonathan Jones)最终也满意地表示:"这个名单将提醒人们—为什么特纳奖是重要的,值得关注的。"

       与此同时,每位入选艺术家更得到艺评家巡礼阅兵式的赞赏。《卫报》的资深艺评家艾德里安·西勒(Adrian Searle)说,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的壁画"一切都很美妙"。彭博社(Bloomberg)的首席评论员马丁·盖佛特(Martin Gay ford)则充满诗意地评价罗杰·希昂斯(Roger Hiorns)的作品"有平静美,像一幅干旱地区的立体地图,躺在地上,覆盖着干枯的溪谷和侵蚀的山坡"。《泰晤士报》则说露西·斯凯尔(Lucy Skaer)的作品决非支离破碎,"当你在推测、考虑并试图将它拼凑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正集中地对视它"。至于恩里科·大卫(Enrico David) ,乔纳森·琼斯早就力捧他是"当今英国最令人兴奋的,令人不安的一位艺术家。"

       评委会声称,尽管从19名候选人中推出4位的工作,经过了长达6小时的艰难讨论,但整体氛围却是"活泼而友好的",而结果也皆大欢喜。"25年来最强的名单",对于这些入选的艺术家们,显赫的不是他们的简历,而是作品带来的新的维度,以及思考的深度。毕竟,特纳奖不是奖励给权威的,而是旨在奖励年轻艺术家。

"恋物癖"

       在这个时代,要成为艺术家,首先得学着成为化学家,生物学家,解剖高手。往年的特纳奖,用到的材料有灯泡、甲醛浸泡的小牛、象粪拌颜料……今年入选的作品,则分别用到了牛脑,鲸鱼骨,钢铁灰烬……艺术家因此给观众造成错觉,似乎他们在材料探索上所下的工夫,远远大于艺术创作与诠释本身。

       其实,多年前,苏姗·桑塔格就曾将这种艺术界的变革命名为"新感受力"。在其论文《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中,她非常乐观地表示,"我们所看到的不是艺术的消亡,而是艺术功能的一种转换。"为了完成这种艺术功能的转换,"艺术家不得不成为自觉的美学家:不断地对他们自己所使用的手段、材料和方法提出质疑。对取自'非艺术'领域的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占用和利用,似乎经常成了众多艺术家的首要的工作。"这段话用来解释今年特纳奖的作品,极为合适。

       其实,凸显"手工和工艺",只是这些艺术作品的表面特征,潜伏在其中的,是艺术家对物的思索,这构成本届特纳奖的典型趋势。而这种艺术界的探索过程,也是现代生活的结果,在一个充斥着物的世界里,艺术家们很自然地会更关注事物的属性,事物的变化,并激发观众一道思考。

       罗杰·希昂斯自出道以来,就把各种"非正常"的材料使用得出神入化,从洗涤剂、消毒剂,到香水、肥皂,都成为他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这个34岁的羞涩年轻人也因此被封为"科学艺术家"。尽管他一再澄清,"我不是科学家,我所关心的是事物如何以它自身的属性发展,永远不会结束,永远不会停止,无论你做什么"。去年,他将几万升硫酸铜溶液倒进一间公寓,使之结晶,变成一个蓝色的洞穴,入选英国《自然》杂志2008年度最佳图片,也因此获得今年特纳奖的提名。这一次,他则把一台喷气机引擎熔成灰烬,铺在美术馆的地面上,再次实践了他对物质"属性发展"的探索,让人们思考生命与物质形式的无常。

       理查德·赖特更关注的是空间问题。这次,泰特美术馆将一面墙特批给他。这幅巨大而迷幻的"金叶子绘画",一完成就引起美术馆的轰动,被惊叹为"迄今为止最复杂最有野心的作品"。借助美术馆的墙壁,理查德·赖特实现了他的两个理念,"影响或改变人们在空间里的作画方式","揭示空间的一个新的层面"。对空间的思考,构成对物质属性探索的又一个坐标系;而艺术家们对物的集体膜拜与思考,也彰显出今年特纳奖的深度与价值。

一个人的头脑风暴

       4人名单中,恩里科·大卫的作品是唯一具有挑衅性的,其实这也是他一向的风格。他把男同性恋明星的脸制作成"蛋头人",底下安置了一把摇曳的椅子。尽管很多人对这幅作品表示不解,评论家艾德里安·西勒还是说,自己"从这些喧闹的废物中看见艺术家脑袋里的戏剧"。然而,即便是43岁的恩里科·大卫,也只是在延续自身一向的风格而已,他没有可能也没有意愿去召集更多艺术家加入他的挑战计划。

       1980年代,借助特纳奖的推波助澜,查德·隆等人的获奖,"新英国雕塑派"受到广泛瞩目,而25年来,装置艺术、微观艺术、声像艺术、概念艺术和摄影艺术也借助特纳奖进入当代艺术舞台。然而,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进入21世纪,艺术理念日趋多元化,材料和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艺术界已很难形成真正的流派。与此同时,艺术家们更多转向思想的维度,艺术媒介可以被描述,而思想却是很难被归类的。更具决定性的是,他们开始各自为战,沉浸于个人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不会再像几十年前那样执着于联合起来才有足够的能量和声势,去挑战权威。毕竟,经历了残酷的"后现代"思潮分流与裂变,在当下的艺术界,年轻的艺术家们已经拥有了成就自己的各种可能,无须在乎所谓权威的评判,而权威自身,也很快会被苛刻的评论界和挑剔的观众所埋没。

       在这个没有权威的时代,我们需要特纳奖推出具有鲜明风格的艺术家和作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却决不可能奢望特纳奖硬给出关于未来艺术流派的预言。特纳奖归根结底,仍是年轻艺术家的狂欢,历经每年长达大半年的评选、创作、展览、争论,以及英国第4频道的追进直播,特纳奖像《英国达人》那样亲民,那样火爆,它使艺术走进民间,直接更改了时代的审美标准,却也因为过度亲民而使艺术坠下神坛。这是这个奖项的宿命,也是当代艺术的宿命。

『周末画报』 撰文 张泉

良品周刊·平媒精选文章由现代传播 旗下媒体提供,你可以在这里阅读到《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等诸多杂志的经典文章,支持RSS订阅Email订阅 ,亦可通过Google Reader鲜果QQ阅读有道  等在线阅读器获取,或在MSN直接订阅


从现在起,你也可以关注良品豆瓣小组
                     以及良品新浪微博




Tags - , ,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