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 to you by yangs via Google Reader:
我用最快的速度看完了《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这本书,期间有人不断发短信邀我去参加一个爬梯,说有一众美女在场,希望我去玩。我谢绝了,美女我看到的多了,但是这样的书我看到的不多,尤其是书中的观点,99%我都赞同。我真希望这本书是我写的。
这本书对现在人们狂欢中的Web 2.0——博客、股沟、Youtube、Myspace、维基百科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作者安德鲁·基恩,互联网最早的获益者之一,巧的是,当年我还去看过他办的音乐网站,如今,他能写出这本书,对互联网乱七八糟的东西进行反思,让我很佩服他。
事实上,在一个相对不民主的国家,你可以跟很民主的国家一起享受博客、股沟(百度)、Youtube(优酷或土豆)、Myspace、维基百科或者豆瓣、开心网,应该感谢互联网——虽然有时候浏览这些网站有些麻烦,但你至今仍乐此不疲。假如有一天,互联网上没有了这些,你虽然不至于疯掉,但你一定很难过。你转过头,眼里流着泪:"妈,我喜欢的网站都看不到了。"你妈高兴地说:"那些垃圾终于没有了。走,妈带你吃麦当劳去。"
我以前经常在博客上批判互联网,但我不是一个网络从业者,批评起来并不专业,但本能告诉我,互联网正在摧毁人类建立起的美好家园。每当我在博客上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招来的是各种型号的板砖,反对者的观点一致,我甚至在写的时候就能想象得到,那些弱智的观点会是什么。我不用去反驳什么,正好有这本书,适合被互联网弱智化的人阅读。
但同时我也是个互联网的受益者,因为我不间断地写博客,它给我带来了知名度,甚至还带来一些经济收入。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美国浏览量最大的博客年收入还不到3000美元。照理说,我应该感谢互联网,应该更加热爱互联网。但是我却越来越讨厌互联网,每天我把浏览互联网的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我已经懒得去看那些新闻、博客、视频或者社区交友互动网站。对于在SMN上随时发给我的链接,我已经没兴趣点开,这个由普通人填充的互联网内容对IT行业来说是重要的,对我来说它就是一堆垃圾。
写到这里,会有很多傻逼心里会问我:"你讨厌互联网你干吗还上网,你干吗还写博客,你干吗还开淘宝网买T恤衫?你这不是矫情吗?"那请让我来告诉你,就想告诉你自己:我从来都是站在互联网之外,如果有一天没有互联网,它对我没有任何影响,因为那些突然间失去的东西压根就不是我曾经想要的。你能做到吗?你可能是互联网时代开始识字的人,你做不到。
我很赞同安德鲁·基恩的很多观点,他说:我还说:"伴随着网络的繁盛,愚昧和低品位,个人主义和极权统治也大量涌现。"我讨厌互联网,确实感受到了一种灾难的侵蚀。因为我是个做记者的,对信息比较敏感,我在应对互联网带给我的信息是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屏蔽。在我电脑的一个文件夹里,收集了大约有17万个文件,这是我在1997年刚上网的时候到2001年期间从网上下载的东西,它包括音乐、文化评论。但这些文字至今我没有打开过,更谈不上看过。2001年之后,我对攫取网上信息的兴趣骤减为0。我看书的习惯恰恰也是在互联网最鼎盛时期养成的,在此之前我不爱看书常常被人当成挪揄的对象。至少在我看来,印刷的文字经过校对把关,它的真实程度和准确率原远高于互联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互联网上关于我的词条就他妈没一个写对过的。还好,我不是经常被拿出来引用的人,误导率会低一些,要是换个经历更复杂关注更高的人呢?傻逼们,想想你脑子里装的那些屎吧。
当然,你会说:我又不在意那些东西的真伪。对,有一天你可能不在乎你老婆或老公的真伪,那些吃进肚子里的食物的真伪。那世界会变得更好玩对不?有时候我们总谈论国产电影,骂的人多,一个根源问题就是编剧导演都没有情怀。情怀是怎么丧失的?就是因为对什么都不在乎。当有一天你看到的世界连国产电影都不如,你除了不断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和道德底线之外,你无法生存。而互联网完全可以给你带来这些。
19世纪进化论生物学家T. H. 赫胥黎说过一句话:"猴子可以敲出《莎士比亚全集》。"很巧,在我在网上搜索"赫胥黎"的时候,发现有人说他是18世纪的人,这就是互联网的信息。你会说:赫胥黎哪个世纪的人对我不重要。问题是,在网上你会经常遇到类似这样的谬误,但你却意识不到。基恩把"猴子可以敲出《莎士比亚全集》"赋予新的解释:"在Web 2.0的世界里,"打字机"就是联网的电脑,'猴子们'就是成千上万的网民。很多网民虽然能力平平,却毫不谦虚地生产出不计其数的数字产品。如今,很多"业余者"用他们的电脑在网络上发布各种各样的东西:漫无边际的政治评论,不得体的家庭录像,令人尴尬的业余音乐,隐晦难懂的诗词、评论、散文和小说。"他还说:"如果继续保持这个速度,到2010年,全世界将会有5亿个博客,它们将混淆公众对政治、经济、艺术和文化的认识。博客极大地迷惑了公众,使人们难辨真假和虚实。如今,孩子们已经无法辨认资深记者所报道的真实新闻与joeshmoe.blogspot网上所发布的博客新闻之间的差别。在Y世代(Generation Y)的空想家们看来,每一篇网络日志就是他人的真实信息,每一篇网络小说就是他人的现实生活。"
是的,当我在博客上随便开个玩笑的时候,连精英般的傻逼都信以为真。
哦,对了,很多人喜欢对我说:"你老了,你Out了。"现在我特爱听这句话,这也正如作者在书中说的那样:"他们企图用无知代替经验,用浪漫主义的幻想代替启蒙运动以来的智慧和常识。"贵国人缺少的恰恰是智慧和常识,对新一代网民来说,几乎没有。基恩说:"更重要的是,Web 2.0革命催生的用户生成内容威胁到了文化把关人。专业评论员、记者编辑、音乐家、电影制作人、信息方面的专家将被业余博主、蹩脚的评论员、非专业的电影制作人和艺术家所取代。同事,建立在用户生成内容基础上的新型商业模式,削弱了传统媒体和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Web 2.0革命真正定给我们的是一些毫无价值的文化、不可信赖的新闻和充斥着无用信息的混乱世界。"然后你会说:我们就想打破权威,凭什么老是你们专家行家有话语权?挑战权威不是说你把权威从100米高的地方拉到90米,而是你该登上100米的高度,明白不?如果你只是想把人从高处拉下来,那你不就是另一个饶颖折腾赵忠祥吗。
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面塑造了一个老大哥的形象,老大哥坚持2+2=5,互联网就是一个世界的老大哥,告诉你2+2=5的真理,并且你确实会相信。你为什么会相信?你为了寻求方便关闭了用正确、繁琐方式可以获得的正确知识的渠道。在这本书里,基恩对维基百科提出强烈质疑。用户生成内容这个概念在维基上面体现得非常明显,我记得它刚刚出现的时候,全民欢呼。我上去看过几次,直觉是:挺扯淡的,以我知道的一些内容来判断,错误百出。但人们为什么欢呼呢?因为他打着传播共享人类社会知识的口号——并且——这个并且很重要——它是免费的。让你去翻看一本正规出版的百科全书,你觉得麻烦,为了图省事,你就会冒着接受谬误的危险接受那些甚至连常识都算不上的知识。基恩说:"潜学误人。维基百科上面往往就是2+2=5之类的知识。"便宜都没好货,更何况免费的呢。
我以前在博客上招实习生,有一个条件,我说:"你认识的世界不是老师教给你的那些也不是你在互联网上看到的那些。"没想到这句话引来更多想到三联实习的人,他们真没明白我的意思,那就看看这本书之后再判断一下你是不是靠互联网上的那几个所谓傻逼精英来丰富自己认识的人,我相信百分百的人都是这样,因为你看到了我的博客的招聘说明,哈哈。
对于我经常遇到的一些人,他们用一种很尊敬的口吻对我说:我经常看你的博客。我总是说:没事别看,网上的东西都没有营养。我确实是很认真这么说,但听的人一定认为我是很谦虚。我不是谦虚,我真的感觉到了互联网的坏处,这跟我是否看过《网民的狂欢》这本书无关。
基恩对博客、股沟、Youtube、Myspace、维基百科这些互联网宠儿的批判是一致的,就是这些扯淡的东西对人认识世界的一种误导,正如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我们毁掉的是什么?基恩说:"最严重的是,那些曾经推动了伟大新闻、音乐、文学、电影和电视节目产生的传统制度也遭到了破坏。"
记住,今天你在互联网上共享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恰恰都是在没有互联网时代或者不是通过互联网的Web 2.0创造出来的文化,互联网仅仅是给人带来最低级的本能狂欢,它自身所创造出来的不过是贩卖虚拟世界带给商人的利润而已,而对于具体的"你",这个互联网世界的主宰者——其实你一无所获,好不容易知道的那点东西还充满了错误。基恩说:"网民们占领了各个领域,让那些专家和文化把关人——编辑、记者、新闻主播,音乐公司和好莱坞电影工作室都见鬼去吧;业余者和不计其数的网民已经主导了当今世界,他们正梦想通过操纵电脑来统领未来,尽管世界并不像他们所理解的那样。"有个叫卡尔·马克思的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随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钓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评论时事。"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同时成为猎人、渔夫、牧场主和评论员(负责评论一切的人也做不到)。可是这一切在互联网上实现了,在一个充斥着业余者的互联网的世界,没有真正的猎人、真正的渔夫、真正的牧场主和真正的评论员,就是一群什么都是但又什么都不是的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个傻逼在给另一个白痴解释相对论。
写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憋坏了,说你这么说不对,在贵国,网络的功能和美国不一样,他们不需要一个真正民主的窗口,现实世界已经给他们提供了这个可能,不需要在网上实现。在贵国我们需要这些。是的,在刚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也这么想,但是十多年过去了,贵国又怎么样了?傻逼不还是那么多吗。外国作过统计,贵国网民75%的人上网是为了娱乐消遣,不就是狂欢吗。就是没有什么防火墙,你原来是个傻逼现在还是个傻逼。基恩的话有些道理:"尽管对于选举制度来说,民主确实具有很大意义,但极端民主却无助于知识、智慧和创新的产生。"极端民主跟极端专制一样,在互联网上是相互削弱的。也许你会这样认为,传统媒体不能说的话可以在网上说,人们的监督力度在互联网时代远远比没有互联网时代更加强大。是吗?那你觉得贵国进步了吗?透明了吗?没有。记住,人们的批评监督力度和你所批评监督对象脸皮的厚度是同比例增长的,相互基本抵消了。或者他们为了应对你,会变得更加隐蔽、坚强。
但同时,互联网会把你变得越来越白痴,原来你就够白痴的,你本来可以用最充实的方式认知这个世界,但你放弃了,用最迅速的方式长成肯德基快餐店里的那只破鸡,却还洋洋自得觉得自己挺壮实对不?
吉恩对博客的批判也是一针见血,你看这段:"左翼和右翼得博客都擅长玩弄政治极端艺术。与专业报刊将政治评论员限制在评论专栏不一样,大多数博客都喜欢撰写缺乏事实根据的含有激进观点的长篇大论。最吸引读者往往是那些整天揭露阴谋、煽动情绪、批判传统的博客,很多读者就喜欢看这样的陈词滥调。"我觉得,那些在右派博客后面表忠心的人跟网上的五毛党一样傻逼。
我的朋友阿瑟·米勒说过:"一份优秀的报纸是一个民族的自白。"这句话是多么富有情怀啊。当然,我们的一份优秀的报纸是一个民族的自宫。我们的一个优秀的互联网是一个民族的自懵。
写的这里可能还有人不服:"你丫有本事别上网啊,有本事你把博客关了。"我操,你咋还不明白呢?我进进出出知道这无边的空虚,你丫却不知道。
基恩说:"Web 2.0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文化,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迷失的方向,不知道该如何集中精力和安排有限的时间。"在本书的最后,吉恩谈到了这种混乱场面的解决方案,在我看来挺扯淡,真正解决的办法是全世界没电。
我知道,看我博客的人有67%以上都在30岁以下,没错,上述文字就是给你丫看的。记住,别在我博客后面留言坦白支持这本书或者我的观点,那样你显得多Out啊,也不用看了这篇长篇大论后反省自己。根本用不着,因为看完后20分钟你仍会继续跳进互联网的世界狂欢。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不许联想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